淡泊一生的布衣教授


  ——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教授张仲扬

张瑞明  张瑞兰


  
1911年2月28日,四川郫县花园场的一座农家小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就是后来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创始人之一的张仲扬教授。

 

随教书祖父读私塾的少年张仲扬

 

布衣教授医生张仲扬

42年华西协和大学毕业的青年张仲扬

   张仲扬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1942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获医学士学位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6年底退休。他毕生致力于临床、科研和教学研究,尤其擅长呼吸生理及病理、呼吸内科临床及结核病防治的研究。在华西医院内科呼吸专业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国防痨协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及成都分会理事长,兼任《中华呼吸和结核病杂志》编委、审稿员等职务。发表论著60余篇,1996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42年毕业照(第五行左一为张仲扬教授)

 

    张仲扬教授出生于郫县农村,读过小学四年和一年制师范学校(初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员三年,后以同等学历考取华西协合高中理科插班学习二年半,成绩第一,免费升入华西大学医科学习七年,以优异成绩获医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42毕业后,放弃出国留英深造机会(中国红十字会给优秀学生的一个名额),被政府征调到灌县卫生院任外科医生,同年7月13日,与邱云桂女士结婚。婚后不久,自愿去灌县石羊场作乡村医生,并筹建石羊场卫生院。1944年以来,先后在灌县和成都开业为老百姓治病,诊治过成千上万的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动物实验教授学生



   
解放后,1951年应曹钟梁教授邀请,进入四川医学院内科呼吸组工作,担任医疗教学任务,为华西医院呼吸内科的创始人之一。同年,张仲杨教授组织并参与了华西医院(原四川医学院附一院)结核病室的扩建、迁建工作,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解放初期,国内医疗检测条件相当落后,医疗器械极为匮乏。张仲扬为解决病人病情诊断需要,通过刻苦钻研,多次试验,1954年,成功用Y形玻管连接十六个篮球胆作集气袋,设计纸活办,精确测量绘制出呼吸曲线,被称之为“张大夫纸活办十六球集气装置”,就这样因陋就简地设计出一台简易肺功能测定器。经过进一步改良,对健康成人和肺结核病人200余例的通气功能测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值可靠,方法简易,能为四川医学院开展胸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肺功能参数。对此,四川医学院刊(1956年12月3日)、健康报(1957年1月11日)、人民日报(1957年1月11日)和四川日报(1957年1月21日)均以“花很少的钱办很好的事”为题加以报导赞扬。对川医肺功能实验室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次评为华西大学医院优秀工作者

(前四排左二为张仲扬教授)



   
1961年参加川医组织的“上山下乡、除害灭病”60人医疗队,到资中县开展以防治水肿病为中心的医疗救助工作。与队友们一起,在资中县的水南、艮山、龙江、归德、球溪、龙结和真理等乡镇开展工作。面对大量的危重病人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克服胃病的剧痛,他常常日以继夜的工作,对病人认真细致地查房、抢救、讨论、研究,终于制订出一整套切合基层实际的治疗方案和抢救治疗工作流程,大大减少了病死率。完成了对“水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水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等科研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对医学系学生、护士班学员的教学任务,承担对当地医护人员及防疫人员的培训,1962年5月结束了为期8个月的下乡工作,受到基层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1963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后,张仲扬教授又投入建立结核菌实验室、开展结核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血及尿异烟肼药物浓度的测定工作。他不分日夜,利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进行艰苦的研究工作。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培养基,就用自己家里的鲜鸡蛋制作L-J培养基,没有孵箱,就用家里的蒸笼设计调为37±1℃恒温代用。他改良的用萘醌磺酸钠作试剂测定尿异烟肼含量简单易行,(测定血清异烟肼含量由内科中心实验室帮助完成)。对川医结核菌实验室的建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讲课中的张仲扬教授


 
   
文化大革命中,张老家住北门,仍然每天骑自行车穿城到南门的川医,按时上下班。当时已初具规模的肺功能实验室和结核菌实验室已陷于停顿,无法打开新局面,于是张老带领大家积极开展防痨门诊,加强防痨宣传,组织住院病人防痨宣教活动,在结核病室院内大种中草药,实行中西医结合,为结核病必须贯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和面向社会的方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张老不仅是医术精湛的教授,他高尚的医德和人品更是得到人们的称颂。从早年开业行医到成为知名专家,他对病人从不分贫穷富贵,达官平民,一律认真诊断,精心救治,对贫穷患者还送医送药。他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无论风里雨里、盛夏严冬,他总是准时出现在病房,出现在病人身边。在文革期间,他为了救治病重不能疏散回家的病人,冒着武斗的流弹从梁家巷骑车到川医,没有一天间断。在他心中时刻都将病人放在第一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医护人员就是病人的亲人”。

    他在教学和培养医学人才方面更是无私奉献,不遗余力,受到学生和同事的好评。1979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已经68岁的张老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医学人才,在他因陋就简,学以致用,既注重理论,更强调实践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他耐心细致的引导帮助,1982年研究生们都圆满的完成了他们的毕业论文,分别以99.7和96.2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答辩,最终成为祖国建设的宝贵人才。其中冯玉麟教授更是成为了目前华西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科教授,全国知名呼吸专家。张老带过的学生,有的在国家、省市卫生部门从事领导工作,有的成为医学骨干,都对张老充满敬意。



   
张老从1979年起分别担任中国防痨协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和成都分会理事长职务,与成都市、重庆市结核病防治院(所),中铁二局医院等医疗单位密切合作,贯彻国务院相关文件和历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和学术会议精神,推动四川省、成都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参与建立四川省级防痨机构和防痨网,建立了群防群治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防痨工作模式,有效降低了四川地区的结核病发病率,开创了防痨新局面。张老还组织实施并亲自参与了四川省及成都市两次肺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为四川省的防痨工作作出了贡献。



   
张老一生清廉正直,治学严谨,讲求实际,从不俯仰迎合,阿谀奉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体贴周到的作风深受学生、病人的爱戴。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德行所折服。张仲杨教授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布衣教授,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生看望布衣教授:

图为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与所带研究生,现任华西医院大内科主任冯玉麟教授来看望张老

 

往事如煙 人物掌故 歲月留痕 趣聞軼事 聯絡我們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