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华西情缘

张光儒

    我的老家是四川邻水县。父亲张孝思先生1922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后在四川忠县医院任医师和院长 。我的叔叔张孝礼教授是华西协合大学数学系主任,我是1929年从忠县到成都考上高琦初中住校读书。我学习努力刻苦 ,每年学习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1932年夏,初中毕业,我回邻水老家看望体弱多病的母亲 。当我从家返回成都时,高中升学考试已过,而且已上课一周了,我十分着急。我找到高琦中学的刘之介校长帮我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华西协中的杨少荃校长,因我初中成绩一贯优良,能否破例让我上高中。我在去协合高级中学的路上第一次见到了杨校长。杨校长在看了刘校长的信后询问了我平时学习的情况,他立即同意并对我说:“下周一你就到学校来上课。”我听到后十分高兴,我对这位爱惜人才 、通情达理的杨校长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激他一辈子。如果不是他同意,我就不能进华西协中读高中;以后未必就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命运也可能又是另一种安排了。

    1932年至1935年,我在华西协合中学是住读生,住在华西后坝的学生宿舍 。每日下午下课后学生们就在华西后坝踢足球、打篮球、网球和跑步等运动。我也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杨少荃校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他平时对我们每天下午放学时都要在协中大礼堂进行全校点名。杨少荃校长和熊教务主任每天都要到场 ,由熊教务主任点名,每名叫到的学生都要大声答应,不允许任何学生逃学缺课。

    华西协中在杨校长的领导下,不仅注重人才学识的培养 ,而且也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华西协中每年与华西协合大学一起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运动会。我是参加中长跑运动员,参加400米、800米和1500米三项运动,曾获冠军若干次。我还喜爱打篮球,每天下午课余我都在 华西后坝操场上锻炼身体。1935年我以优异成绩从华西协中毕业后考上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医疗专业 。经过七年苦读于1942年夏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士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的两个文 凭(双文凭)。毕业后留在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四聖祠医院作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1949年获奖学金到美国波斯顿哈佛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消化内科专业。1951年回国后仍然回到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先后任内科副主任、主任 、内科教研组主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直到2002年从事医学临床、教学科研60周年后才完全退休。   

 

“胃镜检查之父”辞世一生传奇  
 
 

   昨天凌晨5时,华西医院消化学泰斗张光儒教授在蓉与世长辞 ,享年91岁。我国消化医学界由此失去了一颗耀眼的巨星……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光明路社区的张光儒老先生家中,楼下设置的灵堂四周传出哀乐声声,洁白的花圈寄托着人们的哀思 。老人的遗像就挂在灵堂正中央,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慈祥。

 

报效祖国

 
  
学成归来开创医界多个第一 。
  “父亲常说,只要国家需要,就应该义无反顾,这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二女儿张先友回忆说,她的父亲曾在美国哈佛医科大学进修,当时有很多和他一起去美国进修的医生都留在了那里,父亲却坚持要回来。 
  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四川第一台心电图和胃镜技术。 
  在此之前,医院做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大都使用钡餐,这种方法对于肠道疾病检查有一定效果,但对部分胃病检查却效果不佳,“父亲把胃镜技术带入成都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又经过不断地研究探讨,才发展为如今比较成熟的胃镜检查手段 。”除此之外,那一年里,张光儒还率先在医院开展心电图检查和腹腔镜检查,为内科学和消化内科学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此后 ,他最先提出在华西医院建消化内科。 
  华西医院教授丘小庆说,张老不仅在医学方面写下了很多“神奇”,还是一位“便宜”的医生,他给病人看病开药,往往都是采取最简单 的检查方法,开具最便宜而最有效的药方。

经典病例

 
  
创造奇迹救活濒死登山队员 
  1982年5月,来自日本的登山队在攀登贡嘎山的时候突发意外,一位名叫松田宏野的登山队员在雪山上失踪19天后被搜救人员找到 。因为长时间的虚脱和冻伤,松田宏野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肢体部分坏死、再加上出血性溃疡、败血症等等,已濒临死亡,就在许多医生束手 无策时,张光儒毅然上阵,以他为组长的抢救小组经过40天全力抢救,最终让松田“死而复活”。当时日本主要报刊报道称:“松田宏野能获救,并且活过来,是登山史上的奇迹 ,更是医学上的奇迹!”

  那一年之后,应松田宏野和日本政府的邀请,张光儒作为中日友好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并做学术交流,接待方还为张光儒特制了大量的欢迎标语,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他还是个天才的医生,他的诊断之准确令人叹服。”在吊唁的众多学生中,丘小庆感触最深。1960年6月 ,原成都军区贺炳炎上将突发持续性心前区剧烈疼 痛3小时,各医院专家前来会诊。经过全面检查,大都认为这是心肌梗塞 。唯有张老在为其四肢把脉后,判定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他的诊断引发了激烈争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心脏内科学专家黄宛教授赶到现场,最终认同了张光儒的看法。后来病人因为贻误治疗失去了生命。通过尸检后,最终证明张光儒的判断是准确的。

 

亲切印象

 
  
勤俭朴实关爱病人无微不至。

  据了解,张光儒1916年7月1日出生在四川省邻水县,1942年7月毕业于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并获纽约州大学医学博 士学位。两年后,又前往美国哈佛医科大学研究生部进修,三年后回国,任四川医学院内科副教授。在张老的一生中 ,从不缺乏荣誉。从医数十年来,他担任过医学博士、教授,也曾任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副院长,退休后又返聘为该院教授 ,直到2002年才彻底告别医疗岗位。在儿女和老伴的眼里,张光儒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89岁的老伴廖时熹称 ,张老拥有不错的收入,但生活上却十分节俭,就连平时用的卷纸,都要定量使用。廖婆婆说,其实这次住院之前,老伴早就知道自己的 病情了。但他总是说自己是胃溃疡,不愿意到医院去,说是浪费医院的资源。“都进医院了,张老师还说要回家住,让我们把病床让给其他病人。”

  相对于自己的节俭,张老对病人的态度却无微不至。“张老常说,医生就是病人的‘强心剂’,是病人的信心之源,对病人热情负责 ,是医生的基本素质。那时,他还要求我们查房的时候,绝不能坐在病人面前,直到现在,这已成为华西医院的优良传统。”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丘小庆教授回忆说,即便是在退休之后 ,张老还是会经常为邻居们看病。

记者张雁飞摄影雷远东 

 

曾为独臂将军号脉确诊疑难病因

 

   他第一个将心电图仪引入成都;他被誉为川大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祖师爷。他的医术令同行叹为观止 。原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病危,国内众多专家都判断是心肌梗塞,可他却仅凭看资料和摸脉,十几分钟就下结论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昨日清晨5时许,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光儒在睡梦中悄然辞世,享年91岁。

  静!睡梦中老人离世

  据介绍,去年年底,张光儒因消化道出血住进医院,被查出患有胃癌。家人考虑到他年龄太大,便对老人谎称是胃溃疡。同样被瞒的还有张光儒的老伴、89岁的廖时熹。廖婆婆虽然不是医学出身,却还是看出了端倪,她悄悄托人化验张光儒的黑色大便,结果是C,后面还跟了几个叉……已经很严重了 。儿孙们瞒着老两口,廖婆婆也依然装作自己不知情,大家都以为张光儒蒙在鼓里,不过据老人的学生、教授欧阳钦说:以张老师的造诣,肯定很清楚自己的病情。

  在这种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都不挑明的情况下老人先后两次住进医院,第一次住了4天便要求出院;第二次大出血,血色素只有5克,又是只住了5天,老人就着急着要回家,华西的床位太紧张,我不能老是占用床位。

  71日,张光儒91岁大寿。廖婆婆见他脸色不好,再次劝他住院。一连劝说了两天,前日下午,老人被送进医院,还说输了血就回来。昨日清晨5时许,老人侧卧在病床,看起来十分安详,不过已经没了呼吸……廖婆婆说,张光儒常年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医生估计是死于心脏骤停。

本报记者 张欧 实习生 董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