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风情游记

 

2013117日,从未到过云南的光曦和光瑜二人乘飞机来到昆明,开始了他们的云南之行。坐机场大巴来到昆明火车站附近,住进他俩预订了锦江大饭店。稍事休息了一阵后俩人就上街,在街上很多铺子里看见了云南特有的大烟袋,原来这就是著名的“云南十八怪”里的“竹筒当烟袋”。俩人找了一家旅行社,办理好了去石林、腾冲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旅行计划手续。就打的去杨开凤家,看望这位从来都未曾谋过面的杨家老辈子,直到晚上才回饭店。

石林

第二天一早,我俩就随旅行团去久负盛名的云南石林游玩。一路上这位四十岁左右的导游给大家交流,介绍自己,他当过兵,复原后回云南做了一名导游,还保持着一些部队上的作风。首先他与每个家庭成员认识了一下,然后给每个家庭编号,便于每到一个景点时,按号点数,以免人员走失。然后就介绍云南的民俗风情、云南十八怪、云南的少数民族等概况。同时他强调说从十月一 号起国家新的《旅游法》颁布后,他们导游就开始拿固定工资了,不会再带大家到处去购物,去拿回扣什么的了,也没有什么提成了,请大家放心地玩,现在的旅游就是纯粹的游玩,而他仅仅是跟车导游,到达各景区后,把大家带到景区交给景区导游,出来后他再带大家去下一个景区。这样让旅游从业者们大家都有事做,大家都有饭吃。又把今天的日程大致说了一下,上午看石林,下午到原昆明园博会参观“七彩云南”。

不大一会儿,石林风景区便到达,大家进了大门跟着景区的导游走。这是一个国家喀斯特地质公园,石灰岩经过千百万年的风雨水侵蚀,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各式造型,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一只“老鼠”正在顺着石壁向上爬,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高高在上。最令人予无限遐想的著名的“阿诗玛”背着“背篼”,婷婷玉立在一池清水潭边(图1)。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景色,不禁感概大自然刀工鬼斧的神力。游人们频频用手中的相机、手机留下这些美景。

一块巨石壁上刻着“石林”两个大字,导游告诉大家,石林这两个大字是原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书写的,左边有他的落名。在文革动乱中他的名字被人铲除掉了,过了若干年后,景区工作人员在原处将破坏掉的石面重新修平,但石头弄坏了后,与大字已不在一个平面上,只好在修整出来的斜面上,重新落上龙云先生的名字(图2)。

午饭后,大家乘车前往“七彩云南”景区。这里是前些年云南园艺世博会展出的地方,一百多个国家在此设馆参展,展期一年,无数的国内外观众参观了这个园博会。展期结束后,其它的展馆相继撤去,如今只留下云南馆还在,继续接待游人,并将其命名为“七彩云南”,展示彩云之南的魅力。这里有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表演,著名的云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绍,云南特产的翡翠、玉石、红木、银制品等,孔雀园里有孔雀表演,还可尝遍云南各地的水果、风味食品等。在这里大家初步感受到了云南多彩的民族风情。

龙门滇池

9日上午,我和光瑜乘公交车来到滇池西山,在龙门村下车,沿着上山小路攀登西山。这上山路是条石板路,一路都有人在上上下下。我们问一位同行的老人,这山要走多久,他说,他每个月都要来爬一次西山,以他的速度大约三、四十分钟即可到达。说话间,他不歇气地一直往上走,我们两个赶不上他的步伐,只好走一段,休息一阵,喝口水。这时,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几岁的女儿也在上山,在与他们的摆谈中,知道他们每两个星期就要带着女儿了爬一次山,这也是对女儿锻炼的一种好方法。

上山后,看见从山上到对面我们过来的地方架有索道,有人坐索道上山,我俩说,我们还是走上山好,体会下爬山的味道,下山时再去坐索道。哎,你还别说,还真有点爬重庆南岸黄角垭的感觉。就这样一路上走一走,歇一歇,大约用了四、五十分钟的时间,终于上到了山门口。

龙门景区现在已经修了一个大门。我们买了门票,我有老年证,享受10元的半价。进门时领到一个电子导游器,戴上耳机,到一个景点它就自动讲解,还挺方便的。龙门景区里面的路已经修成平坦的柏油路面,十分好走。我俩一路走向前去,路边岩石上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字样,沿路而行不远就到罗汉崖。这时我们已身处西山半坡上,晴朗的天空让我们看得很远,下面可以看到昆明市区及一望无涯的滇池(图3),一架直升飞机来回地飞翔着。罗汉崖里有很多石刻,一处“状元情结”的石刻文字说明了“龙门”的来历。原来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中国开创科举制度起,云南一千多年来竟然未能出现一个状元,于是文人们纷纷相传,如果云南有一个龙门,就可能实现“跃龙门”而出现一个状元的现实。于是在乾隆年间,人们在滇池边西山高耸的巨大绝壁上开山凿石,凿出栈道,凿出了一个“龙门”,从此朝拜龙门十分虔诚的人多了起来,也许是人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石屏县竟然真出现了一个状元,从此朝拜龙门的人更加踊跃了。当然这是过去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今天则只是来看看这处胜景而已。

我们通过凿出的栈道、飞云洞,就看见了早就听说过的西山龙门,不少的游人在此留影(图4)。在龙门这里,可以看到下面是九十度的绝壁,往远处看去是昆明市区和滇池。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过去的滇池是风景秀丽的一湖清澈透明的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环境污染的加重,滇池湖水被污染多年,发出阵阵恶臭,清澈的滇池变成一个巨大的污水坑,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后来经过治理,水质有所好转,已经没有臭味了,但水体仍然不够好,含有富营养质,从山上望去,湖水依然呈现着浑浊的绿色。治污工程还得加大努力才行呀,人们殷切盼望着滇池清澈透明的湖水回归的那一刻。

出龙门景区大门,前面不远处的美人峰,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陵园。四周围绕着苍劲的青松翠柏,汉白玉高大的聂耳塑像后面是聂耳墓,墓上有一个汉白玉的花圈(图5)。旁边是聂耳的纪念馆,有他的生平事迹的介绍。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坐上下山的索道,徐徐地从西山上下来,到达对面湖边的海埂民族村。出站后,我们来到滇池旁边较小一点的草海,岸边修起了草海大堤,不少的游人在大堤上观看着在草海中飞翔的红嘴海鸥,有人向空中抛撒食物,一只只海鸥迅速地飞来准确地衔食(图6)。虽然我以往也到过广东深圳、珠海海边,山东青岛的海边,还在湛江的海滨浴场游过泳,可是都从来没有看见过海鸥,这次能在内陆的昆明看到这样众多的海鸥也是一件不错的事。看着这些白色海鸥时而在水中游弋,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与人们嬉戏,这真是大自然中人与动物的美丽和谐篇章!

芒市

下午,我俩从西山回到饭店,收拾好行李,就乘机场大巴直奔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晚上七点钟搭乘飞机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不大一会儿,天色黑尽,飞机在夜空中飞行。一个小时左右,前方出现了一遍灯光,芒市到达了。出机场后,稍等片刻,接我们的人就来了。途中交谈,知道他是一个开有两家旅馆的老板,与旅行社有业务往来,他夫妻二人就是专门为旅行社接送游客,并住在他的旅馆。他告诉我们,我们在腾冲要参加的旅游团,是今天早上从昆明坐大巴来到芒市,然后我俩就加入进去一同游玩。不过直到现在大巴都还没有到来,我俩是最先到来的客人。

安顿好房间放下行李后,我们就出去找饭馆,已经晚上九点多钟还没有吃饭。街上行人极少,看样子是新的街区,不远处有一家小食店还开着,我们过去看有啥子吃的。这是一个东北汉子开的小吃店,主要经营北方水饺和面食。我们要了几十个水饺,吃完后回旅馆。大约十点过听见外面有汽车和很多人说话的声音,我想可能是大巴车到了,大家都要住进来。果然手机响了,是导游来电话要我们一同吃晚饭。我来到大厅,找到导游,一个瘦高个的小伙子,我说我们已经吃过饭了,就不吃了,问他明天怎么安排。他说明天早上七点再通知大家上车出发,今天就好好休息一晚上。

瑞丽

次日晨天刚亮,就听到楼下有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也起来收拾好东西下楼,上车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俩,因为汽车是从昆明出发过来的,车上的人都是原坐原位,我俩只好哪有空位就坐在哪里,所以我和光瑜只好分开一前一后地坐下。车子先到一个小饭馆大家吃早餐,每人一个馒头一碗米线。吃完后上车,导游这才宣布今天的游程:从芒市出发先到达瑞丽的畹町桥,再去看独树成林,然后去瑞丽的姐告边境口岸,之后去参观一个边境上的傣族村寨,下午到达腾冲参观和顺古镇,晚上住腾冲。

大巴车从芒市出来后,向西南方向的瑞丽行驶。这是条老公路,走了不久就遇上堵车,原来是公路在施工改造,故只好走走停停,有时还停很久,大家就下车来活动一下筋骨。

不久车子路过一个叫遮放的地方,导游介绍说,我们现在是在德宏州里,遮放这里是盛产“贡米”的地方,就是过去向皇帝进贡的稻米,是一种非常好吃的大米,明朝的时候就开始向皇帝进贡。但是这种贡米的产量却很低,因此在过去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法吃到的,全部由政府收购起来,就连本地人也买不到。解放后成为国家用来招待外国国家元首的国宴用米。因为产量底,所以价格也比一般米高出一大截,我们都知道泰国香米算是好吃的了,价格也比较贵,但是这里的“贡米”比泰国香米还要贵出很多,现在这种米要买到十几元甚至二十几元一斤,所以这里种“贡米”的农民因此都靠它发了家,富裕得很。外地很多人都纷纷来遮放这里希望引种“贡米”,可是奇了怪了,“贡米”离开了遮放,到任何地方就是长不成“贡米”,只能长成普通大米,就好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只有遮放这个不大的地方,它的气候,它的土壤,它的河水,它的种子,它的自然环境条件才适合“贡米”的生长。这就是大自然的选择,没有办法违背(图7)。

在通过这段路的时候,透过窗车可以看到不时有“贡米之乡”的大字从眼前滑过。十二月份成都举办2013年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我和芸先去看展览,在一个展位上发现了“遮放贡米”,原来这是德宏州遮放贡米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代理商的展位。2004年该公司成立,现在成为德宏州粮食加工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所生产的遮放贡米已由原来的“贡米”成为了面向大中城市中、高等消费人群的珍稀产品,因此普通市民也可以品尝到原来只有皇帝、国家领导人才能吃的“贡米”了。我们也买了些回来,这种米果然米质色泽乳白晶莹如玉,米饭香松酥软,热不粘稠,冷不回生,口感韵味无穷。

我们的车子继续前行,看见很多路段都在施工加宽,所以堵车现象在所难免,希望这种老公路在经过不断修整加宽后,能够变得更加宽阔通畅。原来只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四个多钟头,才到达第一个景点——畹町桥(图8)。

有着光荣历史的畹町桥,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滇缅抗日战场时,就是通过它进入到桥那边的缅甸的。现在一座新的大桥修在老桥旁边,老桥从中间已经拦断不再使用了,并安置了一块用中缅两国文字写的“中缅国界请勿跨越”字样,游人们纷纷在此留影(图9)。抗战时期从昆明修过来的史迪威公路一直通到畹町桥头。一个当时筑路用的大石碾子停在桥头,上面刻有颂扬万众筑路功劳的诗句,向人们述说着当年民众筑路的艰辛万苦(图10)。路边设有介绍中国远征军抗日英雄事迹的专栏,让人们可以缅怀那些英勇的将士们。

 

 

离开畹町后,中途过了一条河,在桥上导游指着右边不远处的一座吊桥说,那座桥是原来一部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的外景地,著名电影演员于洋饰演的主角在云南拍摄时,就在这座吊桥处取过景(图11)。电影中那首好听的插曲“驼铃”则一直流传到现在,人们仍然在唱。不过,自从我们车通过的这座桥修起来后,那座桥就不再使用了。

车行不久后,来到另一个景点瑞丽芒令村,看“独树成林”。原来云南省地处亚热带、热带,生长着很多的榕树,也就是我们叫的黄桷树、黄葛树。四川也有很多这种树木,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顽强,我在重庆就看见过直接生长在一面石头砌成的墙面上的榕树。石墙上哪来土壤呢,那榕树的根硬是生生地从墙上石缝中钻进去,牢牢地抓住石头顽强地长成大树。在云南地区,它又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向人们展示它那旺盛的生命力。高大的树身上,有无数的气根伸出来,一直落到地面,钻进土里继续生长,这一根根的气根,仿佛变成一棵棵树干,于是就形成了一遍树林的景像,独树成林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其实这种现像在云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图12)。

我们的客车在瑞丽境内国道继续跑着,在车上无事可做,就看车窗外的风景,路边是一片片的甘蔗田或香蕉田。云南是彩云之南,天空中色彩斑斓的云朵也是千变万化的,不愧是彩云的故乡,一路上就这样走着看着。突然一块美丽的云彩映入了我的眼帘,原来这块彩云在变化中,竟然化成了一支美丽的孔雀在天空中展翅飞翔。云南省是我国孔雀生长最集中的地方,瑞丽是云南众多孔雀之乡中的一个,不仅在大地上有很多孔雀,甚至连天空中的彩云也可以化为孔雀,这让人大为感到惊异了!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罕见的美丽景色(图13)。

不久功夫,我们来到瑞丽市姐相村,村口竖着一块大牌子:“中缅银井古寨欢迎您”(图14),村寨里一个叫小玉的女孩子作我们的导游。她首先介绍说,自己是由村政府从村寨里的女孩子中挑选出来做导游的。当导游的条件是,一是要会说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要表达能力强;三是要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四就是一定要是女孩子。小玉说,她们都是在汉族学校里学会读书、写字和讲普通话的。解放后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办了很多学校,就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她们村寨的女孩和男孩都要到汉族学校来免费读书识字,这样她们就都会认识汉字和讲普通话了。小玉说,其实我们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傣族文字只有男人们才认识,女人是不认识的。这是因为根据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是信奉佛教的民族,每个村寨都有佛教寺庙,而傣族的男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必须剃头出家,住在寺庙里当小和尚。这个寺庙就是傣族的学校,小和尚们在这里就要学习傣文和佛经,女孩子则不能在此学习。所以就造成了傣族男人会认傣文,而女人则不认识傣文的现像。

小玉又给我们介绍傣族女孩和男孩的称呼。在傣族地区管男人叫“貌多哩”,女孩则叫“搔多哩”,所以你们游客来到我们这里,按照傣族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叫你们为“貌多哩”,“搔多哩”,有戴眼镜的,比如这位叔叔,小玉指着我说,我们就称你为“眼镜猫”,这是对你很尊敬的称呼,因为我们傣族认为戴眼镜的人是非常有学问的。真没有想到,我到这里来竟变成了一个受到尊敬的“眼镜猫”,很有意思!

小玉接着说,我们来做这个导游工作,必须努力搞好,如果做不好导游工作,引起游客的不满意,那我们的村长就要取消我的工作,换成别人来做。所以我就必须要好好地作好这个工作,让每一个来我们这里的客人满意。我们做好了导游工作,政府会每月发给我们八百元的工资,这样我们会很高兴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得到你们每个“貌多哩”、“搔多哩”的满意,支持!这时大家都向小玉报以热情的掌声表示对她的支持。小玉也不停地对大家说,谢谢!谢谢!

小玉又接着讲,寨子里向游客出售傣族产品的收入,村民们都会拿出百分之三十交给寺庙,供他们生活学习,百分之三十交给政府办的学校,供给孩子们上学用,余下的百分之四十由各家自己留用,其中的百分之十是为自家的儿子长大后“出嫁”准备的彩礼钱,嫁妆钱。这时大家都感到纳闷了,怎么会是儿子“出嫁”呢?小玉说,我们傣族人与你们汉族是不同的,在我们傣族,由家里年龄最大的女人当家,她就是我们的外婆,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她说了算,她来做决定。男人在家里是说不起话的,是没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比如带小孩、煮饭、洗衣等。女人们在外面做地里的农活,像我这样的“搔多哩”就做导游,也就是“搔多哩”在外面赚钱养家人。而且我们女人生孩子是不“坐月子”的,生完孩子后三、五天时间就下地做活路去了,喂孩子就完全是男人的事情。这时大家不解地问她,男人怎么喂孩子呀?小玉说,每天女人把奶挤出来,她拿出一只银碗给大家看,接着说,把奶装在这只银碗里,就干活去了,银碗里的奶是不会坏掉的,男人就拿这碗奶来喂孩子,我们的孩子从来都不会生病闹肚子的,长得都很好的。不但有银碗,每家都有一个大的银水钵,这是用来装水的,水在里面可以消毒,全家人吃的水都靠它。我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身体都很好,从来不闹肚子。后来很多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来到我们这里插队,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科学知识,我们才知道,原来银子里面含有银离子,是可以杀菌、消毒的,我们现在也知道了这些科学知识,所以更加喜爱这些银东西了。

听了小玉的这番话,我才明白,原来只是听说四川云南交界的泸沽湖畔的摩梭族是一个母系社会,没有料到傣族也是一个母系社会。这样看来,在云南的大山里面可能还隐藏着其它的这种情况,容后再讲。

小玉又说,我们这个寨子原来有五个队,1961年周总理和缅甸总理到这里来谈判两国边界划分,在我们村子里划了了一条线,就把路这边的三个队留在了中国,路那边的两个队划给了缅甸,所以他们就变成了缅甸人,我们很多亲戚都在缅甸那边。虽然他们是缅甸人了,但是他们也可以过这边来,我们也可以相互走亲戚,而且那边的小孩也可以过来上这边的汉族学校,而且是我们国家给他们提供免费读书吃饭的。但是你们是不可以越过这条边界线的,那样是要犯法的,会受到处理的。所以请大家就站在这边看看就行了,一定不要站过去。由于边界线在村寨里穿过,所以我们这里就是“一寨两国”或“两国同寨”这种独特情况,我们的寨子也就叫“中缅银井古寨”。

我问小玉,原来从电影里知道傣族居住的是竹楼,现在还是那样的吗?小玉说,我带大家在寨子里可以看到的,你说的原来那种最早的竹楼现在已经基本不在了,她指着旁边一个小茅草屋说,那就是第一代竹楼,是用茅草盖的竹楼,已经很少了,只用来堆放一些杂物。第二代竹楼是用木头和竹子做的,我家现在就住这样的房子。房架是用木头搭起来的,四壁都是用竹子编成的,这种房子很透气,比起你们城市家里的空调自然得多,好得多。看来现代化的生活常识在这个边远的傣族地区也不是新鲜事了。

小玉说,一家人住在房子里面,但是各人有各自的卧室,是用蚊帐来分隔开的。我们的卧室是不能让外人看见的,所以只能请你们在客厅里坐。

小玉继续说,现在又有了第三代房子,那是用砖木结构修起来的,她指着前面一栋房子对大家说。果然这是一个用砖砌起来的房屋,当然抵抗风雨的能力就更强了。小玉又说,现在寨子里少数富裕起来的家庭又盖起来第四代房屋,这就是用水泥钢筋盖的,不远处果然一座粉红色外墙的房屋出现在大家眼前。很显然,这是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给少数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好处。我们祝愿小玉,愿她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图15)!

大家在寨子里自由自在地到处转转看看。一个妇女在十分麻利地收购蚂蟥,一种很大个的蚂蟥。我问她,这个蚂蟥拿来做什么用。她说,可以做药。我问,多少钱一斤?她说,四十元一斤,这些都是缅甸那边的人在水田里捉的,到这里卖给她。拿来的时候,蚂蟥沾满了水田里的淤泥,她用水冲洗了两遍,就变成干干净净的一个个肉质的蚂蟥。(图16

从寨子里出来后,我们又驱车赶路,几十分钟后就到了瑞丽市姐告边境口岸。众人纷纷在口岸大门前留影(图17)。大门左边有一块碑石,上面有“天涯地角”四个大字,一对金色麒麟守护在两旁。导游说海南三亚有个“天涯海角”,在内陆的瑞丽则有“天涯地角”与之遥相对应(图18)。

 

这时时间已经下午四点过了,原计划午饭后到腾冲,由于路上堵车,耽误了几个钟头,所以要抓紧时间赶路。

导游先带大家去吃饭,他说,在这一带依照当地人的说法,就是把“吃饭”说成是“把肚子搞大”,所以希望大家快一点“把肚子搞大”,完了我们还有几个小时的路程要赶。今天到达腾冲的时间,最快也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了。于是大家赶紧在饭馆里“把肚子搞大”后,一车人又上路了。

从瑞丽出来经过陇川后上山,在垭口上停车小憩。这时见西边天空露出来美丽的晚霞,琥珀红一般的瑰丽色彩展现在眼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祖国山河美丽无限。啊!云南,真无愧是彩云的故乡(图19)!

车在滇西山路上冒着夜色行进,借着灯光看着路边的地名一个个地飞闪而过,“曼炳”、“姐冒”、“盈江”等陌生的地名一一拉在了车后。最有意思的是竟有一个地方叫做“龙窝”,看来云南也是一个龙的乐土,居然还有龙窝。想想这也对,禄丰恐龙化石不就是在云南出土的吗。其实云南还有很多带“龙”字的地名,大的地方如:“玉龙县”、“云龙县”、“龙陵县”等,小地方带“龙”字的就更多了,如:“乌龙”、“龙树”、“勐龙”、“龙江”、“青龙”......

晚上十点多钟,目的地腾冲终于到达了。腾冲,一个十分熟悉的地名,小时候在上地理课时就知道。不同于云南其它边境城市,它是汉族聚居的城市。从我国西南边境的腾冲到东北边境的漠河划上一道直线,这就是我国人口、地理、气候、物产的分界线,线以西人口分布稀少,多高山高原,气候干燥少雨,以畜牧业为主;线以东人口分布密集,多平原丘陵,气候多雨湿润,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水稻和玉米。

腾冲

11日清晨,一缕阳光射入室内,睁眼一看,又是一个晴朗的天空。早餐后,大家来到腾冲北面马站的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图20)。腾冲地处滇西火山带,境内有数十座火山,若干万年前的火山爆发给腾冲带来了无数的火山熔岩,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藏。勤劳智慧的腾冲人民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利用火山石,大到用来修建房屋、道路甚至城墙,小的就做成一个个常见的搓足石,真是作到物尽其用。

在抗战时期,云南怒江以西的整片地区全部被日寇占领,腾冲也不幸在其中。1944年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向日寇发起大反攻,日寇依靠由火山石修成的城墙顽固死守腾冲县城,陈纳德飞虎队飞机数次轰炸,而腾冲的城墙都完好无损,日寇得以苟延残喘。原来火山石带有无数的蜂窝状小气孔,具有一定的弹性,炸弹落在城墙上都被它弹开,故而炸它不到。后来飞虎队员在炸弹顶端焊上一截带尖头的钢钎,这样带钢钎的炸弹落下来死死地扎进城墙,这才把城墙炸开,最终远征军收复了腾冲,使腾冲成为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而载入历史史册。

我们沿着用火山石修筑的平坦大道走到大空火山,在前面的一块平地上,游人花200元就可以登上一个热气球,跟随着工作人员飞到空中去观赏火山的全貌。气球连着一根粗大的绳索与地上的固定铁柱相接,这样就可以避免热气球到处乱飘。

我和光瑜沿着同样是用火山石修建的六百级余石梯上山。这是一座休眠期的死火山,火山口里长满了树木和野草,直径约有几十米,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的园坑(图21)。与我们同行的一位长春游客说,这个火山口比起他们吉林长白山火山口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长白山火山口形成了一个火山口湖泊,湖水是周围雪山上的冰雪融化而来,它刚好座落在中朝两国边境上,两个国家各拥有一半主权。他拿出相机,调出长白山火山湖的照片给我们看。其实我多次在电视科教片里见过长白山火山湖,的确比腾冲的大多了,据说这个火山湖里还有不明的水怪,科学工作者也没有弄明白这所谓的水怪是什么东西。

在大空山口的边上立着一块石碑,上有“天问”二字(图22),一些游人在此留影。站在大空山上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小空火山,虽说不远,但要走到那里还是要花上几十分钟的时间。

从山上沿着另一条石梯下山,这才注意到阶梯两旁全是火山熔岩液往下泄流的遗迹,只是它们现在早已是凝固为岩石了,结合科教片里火红流淌的火山熔流印象,我们就仿佛正置身在这些炽热的熔岩之中(图23)。

从火山公园出来,我们又回到市区,来到另外一个景点——叠水河瀑布。这是国内唯一的城市瀑布。瀑布高达三十余米,一年到头水量丰沛,当地人称为“龙洞垂帘”,以“久雨不停”来形容它的特点,在阳光的照射下常出现美丽的彩虹(图24)。

午饭后,我们到达热海景区,一下车就看到了“云南十八怪”中的“鸡蛋用草绳串起卖”这一怪。几个妇女手里各拿着一串草绳鸡蛋在向游人兜售,五元钱一串鸡蛋,有人买了下来(图25)。

进了景区可以看到山沟里到处都在冒着热滕滕的水汽,一些地方不停地往外喷着热水热汽。一处岩上长年喷吐的热水已形成了硫磺华盖,形似青蛙向天吐水,取名叫“蛤蟆嘴”(图26)。顺着水沟前行,一路的沟边都有热水喷射出来。一个喷嘴不停地发出“突、突”的声音向外喷热水,很像一个人坐在那儿吐口水。这些热水汇流成的小溪都散发着热气。一座纪念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霞客亭”在路边,迎送着一队队过往的游人。

从“霞客亭”就开始上山,在用火山石修的山道边,矮矮的路灯底座也是用火山石做的。山路经过很多泉眼,如:珍珠泉、姊妹泉、美人池等。最有意思的是一处“怀胎井”,左右两边各有一口井,水质相当的清澈透明,据说饮用左边的井水就会生儿子,饮用右边的井水就会生女儿,如果饮同时用两口井的水,更会生下龙凤胎来,引得一些有兴趣的游客纷纷在此取水(图27)。但是在半年以后的2014524日和30日,接连两次盈江5.6级和6.1级地震之后,怀胎井左边这口井的水质却变浊了,而右边的井水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是清澈透明的。

继续登上山顶就来到一个直径约五、六米的巨大热水泉处,泉周围用铁链子围着,热腾翻滚着的泉水呈现出漂亮的湛蓝颜色,山石壁上刻着“热海大滚锅”五个大字(图28)。据说这锅水的温度高达九十七度,简直就是一锅滚烫沸腾着的开水。这锅水旁边有几个小一点的圆形、长条形的小池子,圆池子上盖着一只大斗笠,热气直往外冒,这就是“云南十八怪”里的又一怪:“斗笠当锅盖”(图29)。揭开大锅盖可以看到有几串鸡蛋正在里面蒸煮着,导游说,只要八分钟时间鸡蛋就煮熟了。那个长条形的池子里有几个蒸笼,里面有冒着热气的花生、土豆、鸡蛋等各种食品,向游客出售,我们也买了鸡蛋来尝。这是真资格的小个土鸡蛋,橙黄色的蛋黄,味道还真不错。

离开热海后,来到城南几公里远的和顺古镇(图30)。这个古镇是全国著名的古镇之一,是一个文化古镇,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镇上人口有六千多,但从这里出去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就有一万多。刚到古镇就看见一座座的牌坊,镇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到处皆有。镇子里的房屋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有和顺图书馆、弯子楼民居博物馆、刘氏宗祠等,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博物馆也在其中。这里曾经被日寇铁蹄无情蹂躏,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就在和顺古镇实景拍摄过。

镇上的小街小巷里有很多翡翠玉石店和银饰店,有店员在仔细加工打磨玉片。在一个玉石加工作坊门上的牌子醒目地写着两个大字“赌石”,一台赌石切割机在旁边,墙上写着“一刀富,一刀贫”,柜台上摆放着一堆石头,这就是腾冲的一大特色——赌石文化(图31)。原来腾冲是中国翡翠的发祥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翡翠第一城。从前马帮队将云南及内地的土特产品通过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运送到缅甸、印度等国家,换回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又运回家乡。为了平衡马驮子的载重,就在缅甸捡了一些石头放在马驮里,回到家乡后就把这些石头丢弃在房前屋后地上,任人行走踩踏。久而久之,这些外来的石头里面的美丽翠绿颜色被踩露了出来,人们这才发现,这些毫不起眼的外国石头竟然是如此精美的翡翠宝石。从此人们纷纷从国外寻找这样的石头带回家乡来锯开,打开是翡翠的人就发财了,是普通石头的就蚀本了,这样逐渐发展成为腾冲一种独特的文化——赌石。为了发大财,人人都不惜血本加入赌石大军,可是有的人狂喜发大财,有的人却悲伤,甚至血本无归搞得家破人亡,落得悲剧一场。

镇上的滇缅抗日博物馆里,原来陈列着大量的抗战文物,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寻抗日先烈的英勇事迹。后来腾冲县城里修建了一个更大的抗战博物馆,和顺这个馆里的大部分文物转移到县城去了,但是这个博物馆仍然在开放接待游人。

艾思奇故居博物馆在和顺古镇的东头。艾思奇是腾冲和顺人,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长期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研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曾担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和副校长。和顺人民以他为家乡的骄傲和荣耀。

镇上还有茶文化展览、茶马古道马帮展览等,以彰显出来和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腾冲还参观了边境贸易市场,大多是翡翠、玉石、银饰产品,其中有在2005年发现的与腾冲县相邻的龙陵县黄龙玉。这种玉石相对于著名的新疆和田玉,还有着相当大的价值空间,在当地引起了一股黄龙玉热。这种黄龙玉颜色有白色、浅黄色一直到深黄色,最好的一种是玉石里面有一种叫“水草花”花纹的石头,其价格比没有花纹的要高出很多。

晚饭后,这一车的游人明天一大早就要随车返回昆明,而我俩人则还要去西双版纳,于是我们先与旅游团的同伴们告别,然后打的来到腾冲大剧院,看八点钟的《梦幻腾冲》大型文艺歌舞演出。在剧场前的广场上,一堆篝火熊熊地燃烧着,傣族、景颇族、哈尼族等不同少数民族演员围着篝火随着音乐跳着各自民族的舞蹈,并请游人们与他们一同跳(图32)。我俩顾不了这些,赶忙进了剧场。

演出刚刚开始,美伦美唤的舞台布景,炫丽的灯光,热情动人的舞蹈,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一幕幕的美景将人带入了腾冲特有的火山热海;通向邻国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马帮队,一匹匹真的马帮队在汉子们的牵领下,从舞台上下,在观众身边穿过,展现了古代以来马帮队穿过原始密林遭受暴风骤雨的一路艰辛(图33)。“血染千秋”篇章重现了抗日战争滇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二十万中华儿女在此以命殉国,蔚为国殇!终以我们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面,是中国近百年以来最彻底地把侵略者赶出国门的一场雪耻之战!不禁催人潸然泪下。“和顺家园”篇章则表现了古老文化的传承,手工造纸、雕版印刷、扬琴说唱、西腔皮影、珠宝翡翠、财富聚散、赌石传奇、命运沉浮......好一幅看不尽的滇西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场国家级水平的大型旅游演出,来自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制作班子的编导、舞美及灯光大师的杰作,由中国最优秀的演出团体之一的云南省歌舞剧院的倾情出演,给人以阳春白雪一样的感受。如果有朋友来到腾冲旅游,可一定要去观看啊!

12日清晨,旅游车载着全团的人返回昆明。上午我俩打的来到新建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博物馆,和顺那个博物馆百分之八十的抗战文物都转移到这里来了。这个博物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艰苦惨烈的抗日历程。

日寇在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后,迅速地占领了整个中南半岛,东南亚所有国家都落在了日寇的铁蹄之下(图34)。日军为了尽快地达到占领整个中国的目的,准备从缅甸入侵云南,进而进入到我国抗战的大后方——四川。曾经在平型关遭受到八路军重创的阪垣征四郎带领日军攻入云南,很快地抵达高黎贡山下的怒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怒江西岸的整个滇西地区。如果日军跨过怒江直达昆明,则包括陪都重庆在内的大后方就危在旦夕。这时中国军队果断地炸毁了怒江天堑上连接两岸唯一的一座大桥——惠通桥,使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这样中日两军在怒江两岸对峙了长达两年的时间。而中国远征军通过畹町桥进入缅甸、印度,与日军经过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胡康河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纳战役、松山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双方战斗十分惨烈,有些阵地反复易手。特别是松山战役中,日军修筑了自认为最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阵地,甚至自己用炸弹来测试其坚固性也未能炸坏。但是中国远征军挖地道直达其碉堡之下,埋藏数吨炸药彻底摧毁了日寇的坚固防线,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重创日军的同时,远征军壮士也付出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来捍卫着伟大的祖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要求其出兵在滇缅战线抗击日军,从而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蒋却保留力量为了在抗战结束后一举消灭共产党而按兵不动。罗斯福总统再次发电称,不管是中国的什么军队,只要是出来打日本的,美国将提供最好最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给他们。云南省主席云龙知道这个消息后,表示愿意出兵七个师,并要求美国给他提供十个师的装备。蒋介石不愿美式装备落入地方军之手,这才被迫同意派兵到滇缅战场御敌。

1944年夏初,局势对中国更加有利了,远征大军强渡怒江,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将已成惊弓之鸟的日军一举歼灭,在中国土地上率先收复滇西大地,一举扭转了中国抗战的局面。

与博物馆紧紧相邻的是《国殇墓园》,也就是中国远征军烈士陵园,数千名烈士长眠在此,苍松翠柏布满了园区(图35)。一座《忠烈祠》座落在园内,忠烈祠前壁上有蒋中正题写的“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图36)。小山似的巨大陵墓上,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地小石碑排列在上面,每个都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在陵墓的顶端一座烈士纪念塔高高地耸立在上面。这是“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基座上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以及“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图37)。陵墓四周有很多铭刻着抗日将官姓名的纪念碑,使人们对英烈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不禁深深地向他们鞠躬致敬。

离开国殇墓园后,我们行走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腾冲街上。街面干净,树木葱绿,空气清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在全国很多地方饱受雾霾天气的侵蚀之下,这里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图38)。

下午一点钟,我俩打的前往腾冲驼峰机场,途中路过“飞虎公园”,一座飞虎队飞机在远征军战士簇拥下的雕塑矗立在路旁,仿佛它正冲向蓝天,向敌人的阵地猛攻。

西双版纳景洪市

两点钟飞机载着我们前往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西双版纳。在舷窗下,雄伟的高黎贡山和英雄的怒江天堑,从我们的眼前一一过去。不久又一条大河出现在我的眼前,在就是拥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美丽的澜沧江。她是东南亚各国的母亲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出境之后改名湄公河,经过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流入南海,是联系这些国家的一条纽带。现在我国与这些国家协商共同开发这条黄金水道的经济价值,为各国服务。

一个小时后,向往的西双版纳到了,来接我们的人驾车送我们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景洪市,他也是旅行社专门负责接送客人的工作人员。在市内的宾馆安顿下来后,余下时间由我们自由活动,明早导游再来接我们。

光瑜在来云南之前就感冒了,服药后有所好转,但仍然在咳嗽、咳痰,她说要休息一下,我便上街去为她买药。

景洪市内熙熙攘攘,人流很多,街上的树木也非常之多,不管是人行道树木,还是快慢车道上隔离带的树木,大都以椰子树为主,再有一些菩提树(图39)。椰子树上挂满大大小小的椰子。椰子果一年四季都可以成熟,所以树上的椰子既有成熟了的褐色椰子,也有尚未成熟的绿椰子,还有刚长出来的小椰子,这是我知道的果树里面所没有的现象。但是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些树上的树叶都蒙上一层尘土,呈现着土灰色,与我想像中的西双版纳是一遍绿色世界相去甚远,反到有点像成都街道上的树木一样,可能是这里很久没有下雨的缘故,前两年从电视上不是看到云南十分干旱吗?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这里的街上也跑着很多公交车、出租车、旅游车、私家车等,与内地也差不多了。

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也跟成都的市场一样,什么东西都有。在水果市场里看见了各种水果,很多在成都也能看到,有香蕉、椰子、菠萝、苹果、西瓜、火龙果、木瓜、榴莲、菠萝蜜、释迦果等等。其中有一种是我没有见过的,但是前几天听同团的人说起过的,那就是“鸡蛋果”。它的样子、大小与广柑差不多,也是橙黄色,听说吃起来的口感与吃鸡蛋黄差不多,但味道却是甜的,于是我买了几个尝尝。回到宾馆,撕去外皮一口咬下去,还果然是鸡蛋黄的感觉,比较甜,难怪人们要叫它“鸡蛋果”。

我又走到另外的街上,跟内地一样也是有各样的店铺,有各种小吃店、小超市、玉石店、红木家俱舖、银饰店、小药房、手机电话卡店等应有尽有。还有一条珠宝街,满街上鳞次栉比全是翡翠玉石店舖、银饰店舖,其中不少翡翠店都是缅甸人开的,他们一样招呼着客人,用中国话喊道:“老板,进来看一下吧!没关系的。”,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第二天早上八点,导游打电话给我,让我们出来上车。我俩上了停在门外的旅游车,车上已经坐了不少人。导游说,现在我们这个团的人已经到齐,这是一个在景洪市组合的团,你们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旅游后,来到西双版纳,住在不同的宾馆,我要把你们从不同的宾馆接来,在这里大家就是一个团的了,所以在时间上要花费一些,请大家理解一下。然后又与各家庭认识一下编号,我们是九号家庭。出发后,导游介绍说,西双版纳是全国傣族最集中的地方,根据傣族的习惯叫法,男的叫“貌多哩”,女的叫“搔多哩”,所以你们在这里都要被喊成“貌多哩”,“哨多哩”的,我就是一个“貌多哩”,我姓“熊”,可以喊我“熊导”或者简称“熊猫”。哦,原来如此!

野象谷

我们的第一个景点是“野象谷”,它在景洪市北面九十公里的地方,汽车要从澜沧江过河。澜沧江从市区流过,江上有新旧两座大桥,旧桥是水泥桥,新桥是斜拉式大桥,我们从旧桥过河,在昆明到曼谷的高速公路上不多久就到了。导游带着大家来到大象表演的场地,周围已经有很多游客了,我们纷纷找地方坐下。五、六只大象在场地中央,在驯象师的指挥下,先是单只大象表演,然后是集体表演叠罗汉、跳舞等各种节目。最后驯象师请游客中的三个女孩子自愿上场,由大象选择它认为最美丽的一个女孩,给她戴上草帽。三个勇敢的女孩子进到场内,那只大象东瞧瞧,西看看,终于选定一个长发美女,给她戴上草帽,并且用它的长鼻子在女孩的脸上亲吻一下,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称赞这个勇敢的女孩。随后一些年轻人买票骑上大象绕场(图40)。

从大象场出来,去参观蝴蝶园、蟒蛇园,在路边看见一排矮小的细竹子作为绿篱笆,有块说明牌,我走上前去看,原来这就是久闻其名的“凤尾竹”,上面写着:“凤尾竹,原产我国,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图41)。我这才想起华西坝上也有这样的竹子,它们不是绿篱笆,而是一笼一笼的观赏竹。在大学路上的隔离带也有一团一团的这种竹子,原来它们就是凤尾竹啊!真是长见识了。

往前走,上了几米高的林中栈道穿越原始森林。这是为了有机会可以看见野生的象群,避免发生危险而搭建的。可是我们并没有机会见到野生大象,倒是看到了树上几只野生的猕猴。从栈道上下来,坐上观光索道,穿越原始森林回到大门。

基诺山寨

午饭后,来到另一个景点:基诺山寨。基诺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命名的少数民族。刚解放的时候,全国人口调查中发现了基诺人,他们不同于别的民族,不能归就于其它任何一种民族,人口又少,不到两千人,还达不到定为一个民族的人口标准,而最少都要五千人才能称为一个民族,于是只能叫他们为基诺人。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基诺人已经增长到了一万多,这时国家才正式命名他们为基诺族,从而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最后的一员。实际上类似基诺族这种情况的人,在我国还有几个,由于人口数量太少,目前还只能被称为是某某人,而不是某某族。相信在若干年后,他们的人口数量增长超过了标准,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家庭还会增加新成员的。

基诺山寨的大门是一面大鼓形成的,人们都从大鼓进出(图42)。这里有一个基诺民族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混沌时期,大地茫茫之中诞生了一个力大无穷名叫阿嫫的女神,她举起右手分开天地,左手抓起泥土形成河山,搓下污垢形成万物,然而万物混乱不堪,相互争斗。阿嫫造了七个太阳,晒死了部份植物,又造洪水淹死部份动物,再造一面大鼓,把玛黑、玛妞兄妹放在鼓里随洪水漂流到基诺山,兄妹从大鼓里走出来成婚,繁衍成了基诺人。所以基诺族自称是从大鼓里走出来的民族,女神阿嫫就是他们崇拜的祖先。在使我想起《圣经》里亚当和夏娃,以及挪亚方舟的故事,他们十分相似。

我们也从大鼓门进入基诺山寨,山寨里一座小山似的造型,就是基诺族崇拜的祖先——女神阿嫫(图43)。在基诺人的家里看见了他们刻木记事的木块,生产劳动工具等。基诺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这是由于他们每家的刻木记事,只有自家的老人才知道记的是什么事,而每家刻的符号又各不相同,就是有相似符号的,各家的说法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形成共同的符号,没有相同的符号,所以就产生不了文字。

我们又参观了她们的织布情况。和很多民族一样,基诺族也有自己的织布机,她们织的布颜色非常鲜艳,很长很长的(图44)。

在屋里,他们正在制作普洱茶。不同于内地的茶树都是矮小的灌木,云南普洱茶的茶树都是乔木树,有的茶树还很高大,据说最高的一棵树有二十几米高,茶叶最大的有人的手掌那样大小(图45)。普洱茶叶都是由女人从高大的树上采摘下来。女孩从小就上树采茶,练就了一身十分熟练的上树本领。她们从小女孩一直到老太婆都在采茶,所以这里就有了“云南十八怪”中的“老太上树比猴快”的一说。这里还有“两怪”,就是“女孩叫老太”和“老太叫妖怪”,她们认为妖怪是住在树上的,老太上树就是妖怪,女孩一生都在上树,慢慢也变成老太。我们参观了普洱茶的制作过程,直到最后用纸将一个个的茶饼包装完毕(图46)。

基诺族的房屋也是用木头和竹子修建的,一家人都住在楼上。她们的房屋有一个地方与内地的一样,那就是有一个类似我们的露天阳台的地方。基诺族导游问我们,你们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大家说,是吃饭的地方、喝茶的地方、晒太阳的地方、玩耍的地方。导游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个是别的人都不可以来的地方,它是女人生小孩的地方。只有生孩子的孕妇才能到这里来,而且生孩子完全靠自己,别人是不能来帮忙的,得靠自己的力量把孩子生下来,而且要用冷水来洗孩子,能活下来的就是好孩子,活不下来的只能让他死去。哎呀!这就是基诺族的“产房”(图47)!真没想到基诺族还依靠着原始的自然淘汰法则来选择生与死的。我问导游,你也是这样生下来的吗?他说,他不记得自己是不是这样生下来的,大概也是这样生的吧。我又问,现在还在这样生孩子吗?他说,现在已经不允许这样生了,政府要求每一个产妇都要到卫生院去生,以保障母子的安全。看来现代文明已经逐渐进入到大山之中了。

我又问导游,你们上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他说,基诺人现在也有到外面去读书的,但是上大学的很少,多是上中学,我是上中专的。虽然要在外面工作也行,但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困难的。现在外面工作,你就得买房子,现在房价那么高,我们都没有钱,那能买得起房子。外面的压力太大了,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回到家乡来,这里的生活我们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压力。现在我们有些文化,可以做导游,发展基诺山的旅游文化事业,这样也可以增加我们的收入,也是很不错的事。年轻人的生活与老年人相比,还是有了一些变化,我们都很喜欢在家乡的生活。

在一个宽敞的场地,基诺族男女青年给游人们表演他们的民族歌舞。热情的基诺主人拿出他们平常的食物水果来招待客人(图48)。美味的烤肉十分诱人好吃,大山产的玉米、红苕、各式水果都新鲜香甜可口,大家一边品尝着食物,一边欣赏着基诺歌舞,到后来上台与他们一起跳起来(图49)。

晚上回到景洪市,在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品尝傣族风味民族餐,观看猛巴拉纳西各民族歌舞演出。最后参加盛大的篝火晚会,围着篝火,各民族的演员分别身着本民族服装,跳着民族舞蹈,欢迎游人们与他们一起欢跳。这时不论是游人还是各民族演员,大家一起拉着手,欢快地、纵情地跟着音乐跳着,呈现出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美丽、和睦图画(图50)。

曼丢傣族古寨

十四日上午,来到景洪市郊外几公里的曼丢傣族古寨(图51)。村寨里一位女孩做我们的导游。她说,“貌多哩、搔多哩”——嘿!她直接就用傣族的称呼来招呼我们了——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玉”。听到这儿,我就对她说,真巧,我们在瑞丽傣族村寨的时候,那个导游也叫“小玉”。这个小玉说,不像你们汉族,我们傣族是一个只有名字没有姓的民族,喜欢什么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名字。但是我们“搔多哩”的名字前面都喜欢加上一个“玉”字,而“貌多哩”的名字前都可以加上一个“岩”字,所以我们都可以叫做“小玉”。接着她又向我们介绍傣族人家的风俗习惯,这与瑞丽那个小玉讲的情况基本相同。

小玉一路带我们在村寨里看看,她向大家介绍火龙果树,我一看这哪里是“树”哦,简直就和我们养的令箭荷花的茎一样嘛。村里的旅游一条街上,有很多游客在购买民族旅游产品。村里还有许多椰子树、香蕉树和菩提树(图52)。说起菩提树,小玉说,菩提树在傣族人看来,是很神圣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年青的时候,在一棵大菩提树下静思修行,经过六年后,悟道修练成佛,这才创建了佛教。

她又带着大家来到村寨里的寺庙参观。按照他们的风俗,大家都脱去鞋进到寺庙。说是寺庙,其实与内地的庙宇大不一样,反而是与当地他们的傣族竹楼相同,只是比家居的竹楼大了很多。因为寺庙也是傣族的学校,学生们,也就是小和尚们一年到头都住在这里学佛经,学傣族文化。庙里供奉的佛像也比较简单,年长的和尚作主持,他也是傣族佛教学校的老师。傣族每家的小“貌多哩”到五、六岁出家后,就都住在这里学习佛经和傣族文化。当这些小和尚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出去找喜欢的“搔多哩”谈恋爱耍朋友了,这成就了“云南十八怪”中的“和尚可以谈恋爱”。小和尚到十六七岁就可以还俗了。

从寺庙出来,小玉带上大家到她家参观。她说,我家住的是传统竹楼,村里有些家庭富裕后修起了漂亮的楼房,但是村长只要住竹楼的人来做导游,修了好房子的不能当导游,所以她们现在后悔了。

我们上了她家竹楼,大家都坐在客厅里,小玉的姨妈沏好了普洱茶招待客人。小玉首先说,请大家尊重我们傣族的风俗,请大家不要在我家里面照相,因为我们认为照相就会把我们的灵魂带走,那样家里就不平安了。大家都收起了相机听她讲。小玉说,我们现在坐在她家的客厅里,这是一家人共同活动的地方,客厅边上是她家每个成员的卧室。现在她家的每个卧室都安装上铁门,每间卧室都分开了。我看那些铁门就是现在流行的防盗门,古老的傣族山寨也用上了现代化产品。

小玉说,第一间是外婆的卧室,然后依次按照年龄大小往后排,小孩子的房间在后面,但是最后一间是给长大的女儿住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游客回答道,这是不是为了好谈恋爱啊。小玉说,这位“貌多哩”说对了,这就是给女儿谈恋爱用的。“搔多哩”到十几岁后就可以谈恋爱了。她们赶集或者过节的时候,年轻的“貌多哩”、“搔多哩”就可以寻找自己中意的对象。“貌多哩”如果喜欢上哪一个“搔多哩”,就会千方百计地打听她的家庭住址,到了晚上他就会来到“哨多哩”的家,在竹楼下用竹竿捅她的卧室。如果这个“搔多哩”对这个“貌多哩”有意思的话,就会让他进到自己的卧室来。如果她不喜欢看不上那个“貌多哩”的话,就会拿竹竿打他让他离开。所以“搔多哩”卧室的位置,傣族人人都是知道的,“貌多哩”绝不会乱捅的。后来,北京、上海来了很多知青下乡在我们这里,慢慢地有些知青“貌多哩”喜欢上我们傣族“搔多哩”,他们不太明白这些规矩,晚上来到“搔多哩”家时,拿起竹竿就乱捅一气,有的就捅到外婆的房间,外婆说,嘿!你们汉族“貌多哩”还喜欢老的嗦!

听到小玉的介绍后,这时我想起了二十年前,一部描写上海知青插队西双版纳,与傣族女孩发生婚恋以及回到城市后故事的电视剧《孽债》,当时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就很想知道在真实的生活中,有没有剧中的那种情况。小玉说,那时是有知青在这里结婚成家,也有了子女,后来他们都返回城去了。我问,他们丢下妻子小孩自己跑回城去,你们恨不恨他们呢?小玉说,我们并不恨他们,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东西,让我们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外面很多事情。他们并不属于这里,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乡,我们还很感谢他们嘞!小玉的这番话让我深深地受到感动,这真是一个善良、淳朴,有着无比宽大胸怀的民族!

我给光瑜说起《孽债》的事,她结合自己的知青经历,也很想了解那段历史,问我现在有没有这部剧的录像带或者碟子,我说那么多年了,不知还找得到不,试试看吧。

小玉又接着介绍,我们这里是“嫁儿子”,和你们汉族嫁女儿不一样。哪家如果生了女儿的话,那就很高兴,因为生女儿是个“赚钱货”。如果生了儿子那就会不高兴,因为他是个“赔钱货”,将来长大了就要把家里的钱财带走。所以生了儿子后,妈妈就要开始给他存钱准备“嫁妆”,起码要给他准备两万元,因为他要给他喜欢的“搔多哩”准备银腰带、银手镯和银梳子,几头猪以及一两百棵橡胶树苗。比如我哥“出嫁”的时候,我妈就很难过。我问,你妈难过什么?她说,我妈并不是难过我哥“嫁”出去了,她是难过家里的钱财被带走了很多,还带走了一百八十棵橡胶树苗。一直到我结婚时,我妈才高兴起来,因为我的“貌多哩”带来了两百棵橡胶树苗,还赚了二十棵。

说到这里,小玉取下佩戴在腰间的银腰带说,我们傣族没有一个人是胖子,不像你们有些人很胖,肚子很大。她指着我们旅游团里几个胖一点的人说,腰间有“游泳圈”的,有一圈的我们就叫“中央一台”,有两圈的我们就叫“中央二台”。我们不胖,这是我们每个“搔多哩”,从小就戴银腰带有很大关系。小时候是父母为我们打腰带,长大以后是“貌多哩”对象给我们打腰带。我们一生都要戴腰带,而且是要直接贴着肚子上的肉戴,从来不戴在裙子上。小玉一边戴给大家看,一边说,这是我们傣族一千多年来的传统,一直传下来的。银腰带可以防病,可以减肥。银腰带如果变黑了,说明你有病了,需要看医师。如果腰带越戴越白越发亮,说明身体很好。腰带戴在腰上还可以护肾,晚上我们把腰带取下来,给我们的男人戴上。男人的肾很重要,晚上给他们戴上就可以让他们的肾得到很好的保护,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女人怀了孕也要戴银腰带,这样胎儿在银腰带的保护下会长得很好的,生下来会很健康的。戴银手镯也是一样的道理,而且要戴在左手,右手是戴玉手镯的。另外,用银梳子梳头也是这个道理。还有,银梳子别在头发上就表明这个“搔多哩”已经结婚了,别的“貌多哩”就不会再来找你相亲了。这三件银器是嫁妆里不可缺少的东西,“貌多哩”必须自己亲手打制才行。

银饰品在傣族人民看起来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每个傣族村寨都有银器作坊,村寨里的“貌多哩”都在再这里打制各种银饰品。由于对银饰品的这种信赖、崇尚,我想这大概就是很多个少数民族都喜欢佩戴各式各样的银饰品的缘故吧。

据小玉的介绍,“貌多哩”要想结婚成为女婿,就必须先到女家来当三年“苦力”,就是三年中在女家无怨无悔地给她家做任何事情,包括家务事以及地里头的农活,这样“搔多哩”就会认为他是个有诚意可靠的“貌多哩”,这才会正式与他结婚,哪怕在这三年里他们已经有了孩子。所以在“云南十八怪”中就有“背着娃娃谈恋爱”的说法。小玉说,不过知青在我们这里用不着做三年的“苦力”,他们只要一年就可以结婚。

原来知道四川、云南交界的泸沽湖畔的摩梭族人的“走婚”是仅有的“母系社会”,没有想到云南的傣族也上一个地道的母系社会。联想到基诺族也崇拜女神,视阿嫫为祖先,也许这里其它的民族可能也存在着母系社会的情况,因为他们身处大山之中,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都差不多,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后来问导游,知道除了傣族、摩梭族、基诺族外,还有丽江的纳西族也是母系社会,别的民族这种情况就不明显了。

下午来到原始森林公园,在这里的孔雀园看孔雀放飞表演,成群的孔雀在主人的哨声中从四面八方飞过来,啄吃鸟食,饱餐后信步闲游。然后在回笼的口哨声中,争先恐后地飞回到湖对面的笼中。(图53

离开孔雀园,大家坐在露天广场看各民族的演出。有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基诺族、拉沽族、瑶族、佤族、苗族、彝族、布朗等民族。他们身着各自民族的盛装,唱着各自民族的民歌,喜气洋洋,非常热闹,在洋溢着民族大团结的气氛中结束。

之后,来到一个大水池旁,观看傣族泼水节表演,十几位穿民族盛装的“哨多哩”拿着小盆子,站在水里舀着水相互嬉戏泼水,有些游人也换了傣族服装参加泼水,又是一派闹热的场面(图54)。

走了不久,过了一道索桥,来到一个哈尼山寨参观,在这里听哈尼山歌,与主人一起跳竹竿舞。虽然竹竿舞“啪啪啪,啪啪。”的节奏很简单,但是我却总是踩不到步点上,笨得很,这真是“看者容易,做者难”啊!(图55)在院子里的一棵树的主干上,长着两个有冬瓜那样大小的褐绿色果实,表面长有很多突起的小疙瘩,问哈尼导游才知道,这就是热带盛产的水果——菠萝蜜(图56)。

从哈尼山寨往回走时,我去体会了一次古老的交通工具——溜索。从前在电影中知道在云南的大山区里有这种过河的工具,长长的竹索连接在大河两边的山头上,一节粗大的竹筒穿在竹索上,竹筒上捆好绳索,人骑跨在绳索圈中,从河的一边顺着竹索滑向另一边,湍急的河水就在身下奔腾流淌着,看着还真有点吓人。现在的溜索则是用钢缆代替了竹索,两端都牢牢地连接着水泥架,钢制的滑轮代替了竹筒,帆布的坐套替换了绳圈。坐在这样的溜索上十分放心,当然这个溜索的距离也没有那么长,大约五十米样子,我坐上去很快就到达对岸(图57)。当然不愿坐溜索的,也可以从索桥回去,光瑜就不坐溜索,从索桥回原路。

最后来到热带沟谷雨林,真正的行走在热带原始森林里面。原始森林与以前见过的树林还真不一般,一些树木极为高大,板状树根特别发达,非常宽大(图58)。一些攀援植物的藤条从高处悬垂下来(图59),看到了剧毒的“见血封喉”树,也不敢去摸它一下,真是别样的风景。我们沿着森林里搭建的栈道,时而上坡,时而下行,足足走了一个多钟头,才穿了出来。

从热带雨林出来就上车回城。这一车的游客今天就要各自回家去,有去昆明的、武汉的、南京的、成都的,各自飞机航班不同,从下午六点一直到晚上十一点的都有。导游决定把大家全都一起送到机场,不耽误每个人的行程。而我和光瑜还要在景洪市住一天,导游就先把我们送回市里。与大家告别后,他们便去了机场。

晚上我俩在景洪市里闲游。现在的景洪也有不少的高楼大厦,与内地相差无几,只是这里很多建筑都带有强烈的傣族风格,就连公交站台也是傣族那种金黄色的翘角尖顶,在时时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俩漫步来到澜沧江旁,河岸边上是美食一条街,就像重庆长江边上的南滨路一样。傣族式、中式、外国式的各种餐馆、酒楼全都应有尽有。夜色中,澜沧江水在皎洁的月光下静静地流着。辉煌明亮的灯光将澜沧江大桥装扮得格外漂亮,使人陶醉在这美景之中留连忘返(图60)。

在一个小巧的玉器店,光瑜借用店主,一个小伙子的电脑上网,给她的朋友回复了多天来积压下来的邮件。光瑜要付给他一些酬劳,小伙子怎么也不肯要,只好对他表示了真诚的谢感和祝福。

15日,我俩坐出租车让司机带我们去市区各处游玩。我们先去了曼丢古寨,因为光瑜昨天在这里买了一个银碗,回到旅馆才发现碗上有一点小瑕疵。到了寨子里的银器作坊,找到那个售货员“搔多哩”小玉,她查看了一下说,这是在烧制过程中无意留下的黑斑,可以另换一只。于是过了一会儿她拿了一只新碗来,这只碗还是热的,刚才制作完成。光瑜仔细地查看了一遍,祥云中二龙戏珠的图案,相当精美、漂亮。

我们来到告庄西双景的大金塔博物馆(图61)。这里是新开辟出来的旅游景区,大金塔是仿泰国一个大金塔建造的,围绕大金塔修建了很多饭店旅馆。以傣族喜爱的两种吉祥物——大象和孔雀命名了两条大道,而且分别用它们来装饰这两条街道(图6263)。

在一个“搔多哩”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该馆。这个博物馆收藏了东南亚几个国家各类文物数千件。东南亚各国都信仰相同的佛教,所以它们的生活、习惯、服饰等各个方面都是十分相似。光瑜饶有兴趣地听“搔多哩”的解说,看着那些精美的展品,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

从大金塔出来又来到勐泐大道南端的大佛寺。金色的大佛耸立在山坡上,老远就能看到。我俩乘电瓶车直到山顶,从山上往下而行。在山顶上整个景洪市容尽收眼底(图64)。山上有一棵从印度在佛祖修行成佛处旁边“请”回来的菩提树,作为镇山之宝。从山顶沿着石阶梯逐级而下,阶梯两旁的矮墙上装饰着一条龙,这条龙的脑袋在山脚下,龙尾在山顶上。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打望着大佛,并与之合影,我们也加入进去。回来看照片时,我们时而与大佛两手相接,时而我们又双手托举着大佛,别有一番情趣(图6566)。

回到城内,天色已晚,一天下来颇有一点累意,晚上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早上,导游派车送我俩到西双版纳机场。

这些天来,云南各地美丽的山水风光,善良、淳朴人们的民族风貌,不断地浮现在脑海里,不禁让人感到,彩云之南的七彩云南这块美丽的土地,真不愧是祖国锦绣河山大家园中壮丽的一员。

Y.G.X.   20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