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和医生的故事 (三)

学识智慧功底深  胆大救了冯丕成

陈清圣

 

                                                  

        

    19699月笔者正在重庆医学院第二附医院(原重庆宽仁医院) 作实习医生。在眼科实习期间有幸认识了华西协合大学校友,前辈,曾留学英国的国内著名眼科专家吕钟灵教授。吕老师是四川中江人,1928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后留任华西大学医院医生,教师。国内著名内科学教授,传染病学专家曹钟 梁曾是他的学生,也是我父亲的老师。1937年暑期吕钟灵教授获美国援华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波士顿留学进修,正当踏上留学之旅抵达上海时,日寇已开始攻打上海,开往美国的邮轮也早早驶出上海港,12月底上海失陷,吕老师不得不与逃难的难民转辗多处,后乘船经长江而上到达重庆。后来又去了英国留学。他给我讲述这段历史时, 正是文革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别的同学看见专家, 教授离得远远的,躲都来不及。而我则是尊敬,景仰和同情的心态看待老师。与吕老师相处很融洽,特别是当吕老师知道我是华西子弟时,问起了我父亲的名字,便给我讲述了我父亲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官玺教授(1912-1995) 郑美元摄

 

  50年代初期你父亲,陈官玺教授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任放射科主任。在一次成都军区干部体检时,发现一位军队干部胸部照片有一小 于1厘米大小的结节,根据放射学的特征,陈官玺教授一口咬定是早期肺癌。那时他不满40岁,年青气盛,也不管病人的官衔与军衔,作出自己的诊断意见。两天以后,时任四川医学院党委书记孙毅华到医院找到他,以谨慎的态度,认真地讯问了具体情况。陈官玺教授此时才知道病人冯丕成的职位是原中共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他耐心地给孙毅华书记作了分析与解释,并坚持尽早手术。几天以后,党委书记孙毅华又带了一大批医院与军队干部来到放射科,再次讯问了具体病情。并召集了内外科医生会诊,那时内外科医生的放射学知识远不象今天的专科医生那样专业,主要还是听取了陈主任的意见。一周以后病人准备在川医接受肿瘤的肺叶切除,术前孙毅华书记第三次私下问你父亲是不是肯定是早期肺癌,答案十分肯定。手术那天你父亲被叫到了手术室……。手术与病理的最后结果证明是早期肺癌。”

  吕老师讲完故事之后说道:经历这么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这场“文革”,恐怕今后没有那个医生对待高级干部有象你父亲当初的胆略与责任感了。如果医生稍微有个闪失,弄不好被打成“阶级报复”或“美蒋特务”。由此笔者回想起1965年当时上海市市长柯庆施在成都金牛霸患急性胰腺炎病重时,一位参加会诊的伯伯私下告诉我,“他(指柯庆施)患病那天从晚上从6点喝酒喝到晚9点,又是大鱼大肉,睡前又是一盘油炸花生米,不得病才怪。川医医生建议从金牛霸送到川医来治疗,上级领导却说怕路上颠簸出事,谁也不敢去担保。结果病人死在金牛霸。如果是一般病人早就送进手术室打开探查引流了,说不定还有生存的机会” 。 不过现今从中央对柯庆施的结论看来,柯庆施并不是什么好人。

    1020日驻校军宣队工宣队传达了林彪的1号通令,我们所有学生与大部分老师都被送往四川大竹农村劳动锻炼与巡回医疗,我下到大竹县石子区,我不知道吕老师下到什么地方,只是在等车时远远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远离而去,看样子很像吕老师,心中感到一阵凄凉,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到我尊敬的吕老师了。

附录:  革命家——冯丕成           引自“巴山在线”网站

    冯丕成,(1908-1983),巴州区渔溪乡人。幼读私塾,后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便给地主当长工。 1933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在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二营五连,很快提为班长。在攻打开县回井场时,负伤不下火线,带领全班完成了战斗任务,受到团部嘉奖。伤愈,调师政治部,后调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政治处,任宣传队长。1934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6月,部队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冯任团政治处地方工作股长。是年冬,在天全县刘家沟扩大红军时,7天完成任务,有一天"扩红"60余名,受到上级表扬。

      19361月,调任红三十二军二七四团党总支书记。长征途中,常走后面收容伤病员,抬担架,把自己背的粮食分给他人,自己吃野菜,终于带领部分伤员走出草地。

       抗日战争中,丕成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二营六连当指导员。部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长生口、板桥口、安丰、长乐村、神头岭等战斗。1939年初,任七七二团供给处任政治委员。1940年,任三八六旅供给处政委。当时,正是太行山区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克服困难,建立被服厂、军械厂,深入敌后采购物资,保证部队的基本需要,受到薄一波、陈赓、王新亭等人的表扬。随后,参加百团大战和太原、临汾、运城等战役。百团大战后,日军出动几万兵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他带领后勤部的干部战士,开展反扫荡斗争。在武乡县小黄村突遇敌机轰炸、扫射,他不顾个人安危,站在小山包上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敌机飞走后,集合部队在山沟里与敌人周旋44夜,终于突出重围。

       1941年起,丕成历任纵队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政委。在晋南战役最后阶段,我军包围日军1个纵队,战斗持续时间长,前线弹药消耗大,必须尽快补充。但支前民工一时又赶不到,他便动员机关人员组成运输队,亲自带领,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封锁,把弹药送到前线,当晚全歼日军。

       全国解放后,丕成先后任川西军区、四川军区和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为西藏边防部队和驻川部队的后勤保障做出了显着成绩。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丕成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手中有权,有钱,有物,却始终保持清政廉洁、艰苦奋斗作风。 1947年所在部队攻克郓城后,缴获敌人大量物资,被服科的同志见他的棉被烂了,送去一床被面,他当即交回库房。1959年,四川省军区后勤机关修建办公大楼,他组织干部战士和家属义务劳动,拣石头,挖地基,为国家节约不少开支。担任军区后勤部长20多年,未不休假,也不外出疗养,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到边防和基层检查指导工作。

       "文革"中,丕成被赶出军区后勤部大院,住干休所,思想并没消沉。大家选他当党支部书记,他不顾身体有病,尽力为党工作。还抓紧整理回忆录,多次给部队、地方、学校作革命传统报告,教育青少年。

       丕成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正在病中,行走困难,仍坚持到北京参加会议,尽到参政议政的职责。

      丕成于19835月逝世,年75岁。临终前,把子女叫到跟前,叮嘱其努力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并明确表示:"死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逝世后,国务院、国防部和总后领导发了唁电。

后记:陈官玺教授上面的照片是49年在美国由郑美元拍摄的。文革中他怕被人抄家成罪证,就把自己相片上面的狮子头剪了下来。现在青年人是不会明白那个年代的红色恐怖。

 

 病人和医生的故事 4)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