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振 华 生 平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杨振华教授是四川省重庆市人。

    1911年1月4日—2007年4月19日。

   生前曾任华西医科大学胸外科教授;四川医学院学报编辑;九三学社社员,在社内任成都市委员会顾问和四川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 成都市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胸心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

   1938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获得华西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及首届莫尔思金质奖 章。在求学时代就立志从事医学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改变旧中国医学落后面貌而奋斗终身。因此,在医学院读书时, 一方面钻研医学,一方面注重实际考察,力求学用结合,尤其关怀落后地区的医药状况,不辞艰苦、不记辛劳, 多次放弃暑假休息,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四川边区的汉、藏、羌、苗等民族的血型和健康情况,写成毕业论文,深受医学界前辈的赞赏。

   毕业后即留校任解剖系助教,开始了医学教育生涯。由于工作踏实、认真、负责、成绩显著,翌年(1939年) 任华西、齐鲁、中央三大学联合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42年又升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43年任华西大学外科讲师 和主治医师;1944年兼任华西大学医院副院长;1945年任华西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1942年在一次急性胆 管梗阻的手术中,他和著名专家杨嘉良教授发现蛔虫引起梗塞。杨振华教授根据临床特征, 和同事们陆续诊治了十九例胆道蛔虫病人,于1946年做出了学术的报导。 这一发现对后来研究我国的蛔虫病和胆道疾病起了较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946年他赴美国深造,进入密执安大学。在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约翰.亚力山大教授(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 门下学习和工作,他又获得外科硕士学位。当时所发表的“胸廓成形术引起肺结核扩散”的论文,就是在这位胸外科教授指导下写成的。

   1949年秋,他和夫人张君儒教授,去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的著名医学院校和医学中心参观、 考察医学教育状况及胸外科和儿科的新进展。

   1950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总医院胸外科医师,担任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张君儒副教授在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进修、研究。 他们夫妇志同道合,一心要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从事钻研。

   在神州动荡的时代,春雷震响,红星灿烂,激动了海外游子的归心,对新中国的向往,再也不能平静下去。

   新中国成立了,长期沉睡的中国沸腾起来了。人人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祖国。他们在海外的心也沸腾起来了。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屹立在东方,她呼唤着海外儿女,从四面八方回来建设祖国。于是,他夫妇俩冲破重重困难, 辞职归国,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服务,为人民卫生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们冒着万里风涛, 抱着初生的婴儿辗转曲折,远度重洋,终于在1950年10月踏进祖国南大门——深圳。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 受到党和祖国人民的热情欢迎,他们更加激动,信心百倍地要为祖国医学建设作出一番成绩。

   到了重庆,西南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留他们在重庆工作。1951年初,派到卫生部直属医院任外科副主任,张君儒任儿科副主任。同年10月,回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重新担任外科教学和医疗任务。 在1952年政治运动和医疗、教学繁忙的情况下,挤出时间积极准备开展胸外科工作,利用工余休息时间, 作了配制手术和麻醉器械的工作,培养外科医师进行气管内麻醉的技术,同时为医院成立血库等作了很多工作。

   1953年初,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关键时刻,杨振华叁加了四川省志愿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任副队长, 带队前往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四前沿兵站医院开展工作。时值我军开展五月反击战,任务非常繁忙, 敌机对手术队所在医院地区反复地进行狂轰滥炸。正队长谢锡瑹同志重病回国治疗。杨振华负责带领全队同志夜以继日地奋力抢救中朝伤员。 由于全体医务人员地努力,救护医治胸部伤员的生存率和全部伤员后送的成功率都很高,受到上级表扬,杨振华也立了三等功。停战以后, 他在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军医训练班任副主任,负责教学工作,使这个班的军医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甚佳, 受到上级的赞扬。

   1954年由朝鲜回返四川医学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短期内成立了胸外科,开设了病室和门诊, 并培养了不少专科医师和护士。1956年起开展了培养进修医师的工作。1959年迁入新建的外科大楼时,病床增加至五十张, 并在老、中、青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心脏直视手术。

   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四川医学院编写《急诊手册》。杨振华、张光儒、沈祖实任主编, 由临床各科同志协同共同完成了这部有实用价值的著作。1966年编写第二版又作了删改,增加了新内容。 两版共发行了六十万册,被《健康报》评为“很适合基层医院需要的、最畅销的医学工具书”。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1983年在第三版的编写中又作了更大的增删。

   在十年动乱当中,杨振华教授遭到迫害,对他的海外关系,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响应党的号召, 回国建设祖国,吃苦耐劳,参加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工作等,很不理解。在极左路线下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终坚信党、 坚信党的政策,相信人民、相信真理,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党给他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名誉。他更加地献身工作。1976年接 受了为全校中青年教师开办英语学习班的任务后,热情的精选医学英语教材,积极负责教学工作。五年半里, 十一个班共五百名教师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每年审改教师们的英语医学论文和论文摘要约四十篇。

   1982年以来,他和张光儒教授除主编《急诊手册》第三版外,还主编了《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与功能试验》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从事胸外科疾病的研究。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为祖国培养医学专业人才。

   杨振华教授1987年退休后,仍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先后以中国知名医学专家和世界和平爱好者的身份,连续五届出席《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大会》(IPPNW),脚步遍及匈牙利、 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裁军、反对核战争、等以及医疗、计划生育、 教育等,被国际友人称为富有爱心的和平大使。

   晚年的杨振华教授,因病卧床多年,于2007年4月19日0时30分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 根据他多年的愿望,杨振华教授的遗体,已经捐赠给了四川大学华西解剖教研室,将自己永远地贡献给他所钟爱的医学教育事业。

杨光曦 於 2009 年

 

杨 振 华 简 历

 

杨振华 (1911.1.4.-2007.4.19.)

男 (汉)籍贯: 重 庆

大学 1949.6. 美国密执安大学 胸外科

九三学社

研究生院 社员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 

外科教授

职位职称:

    1938年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七年制)毕业,同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篇, 同时获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文凭。

    194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毕业,授于胸外科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一篇。

    1938年华西大学解剖系助教;193943成都三大学联合医 院外科住院医师及总医师。

    1943-45华西大学外科讲师兼主治医师;194546外科 副教授,主治医师。

    1944华西大学医院副院长;1945-46大学医院院长。

    1950上半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院胸外科医师兼临床教师。

    1951重庆西南卫生部直属医院外科代主任。

    1951年10月-1979四川医学院外科副教授; 系统外科教研室主任,大外科副主任;195354四川省抗美援 朝外科手术队副队长、队长;志愿军第二军医训练班副主任。

    1983筹建成都胸心外科学会被选为主任委员。

    1985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顾问编辑。

    1986筹建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5四川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顾问。

    1986成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会长;成都市基督教青年会会长。(1992年因病辞去两会会长)

    .1952年筹建四川医学院胸外科专业,因1952参加四川省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赴朝鲜战地工作,延迟到1954夏返校后方正式成立。从无到有, 经老中青共同努力,六十年代已发展成有五十床位,有较强的医疗、 教学、科研能力的单位,为西南地区本专业重要中心之一。

    .四川抗美援朝手术队入朝后,正队长因病回国治疗, 便由副队长代其职。虚心向十四兵站医院人员学习他们的精神和经验,同时共同努力以提高其理论技术水平, 使该院在三次反击战中收治了一万六千伤病员,比过去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存活后送返率明显提高。挽救了150 危重伤员生命,150名胸部伤员死亡率4.8%是全军最低的。 停战后,任军医训练第二班副主任,主管教学。在三个月学习后学员的理论技术水平较入学时明显提高。

    .1983创立成都胸心外科学会,也促使1985成立全国胸心血 管外科学会。

    .在兵站医院缺乏诊断和治疗仪器的困难情况下, 就地取材自己制造了胸腔测压仪和胸腔闭式引流器,从而提高了胸部伤员的诊断治疗水平。

    .发表医学论文20篇;《急诊手册》三版及《 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与功能试验》的编写。

    .对肺癌、食管癌 诊断治疗之研究; 对吸烟危害健康所进行的电影科普宣传教育。

    .1983开始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及友好访问9国, 介绍新中国的各种建设成就、和平友好外交政策和反对核武器与核战争的主张。

 

    . 四川医学院院刊,1980.1.6.刊出《老骥伏枥,志在四化》的文章。

    . 四川政协报,1987.5.16.刊出《年逾古稀心犹在, 不辞艰辛万里行》

    . 英国,《The Friend》周刊,1987.1.16.登载题为《Two Chianese Friends Among Friends.》指杨振华、张君儒夫妇二人。

    . 新西兰Christchurch新闻报记者Ken Coates于1987.2.23.采访杨、张后,在该报报导中称他二人是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

    . 198589期间,杨振华夫妇五次应邀出国参加《 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大会》访问9国时, 国家或地方电台或电视台对他们采访和播放,其中有英国广播电台(BBC)、德国国家电台、日本广岛电台等。

获奖

    1938 莫尔思金奖章(Morse Gold Medal)。

    1946 美国罗斯福总统奖学金。

    1953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三等功奖章、证书。

    1979 四川省卫生厅和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状2份。

    1990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从事高教科技工作四十年荣誉证书及奖品。

    九三学社四川优秀社员荣誉证书。

    成都市宗教事务局评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华西医科大学发给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五十年校友荣誉证书。

     

正式出版的主要论文和著作

1938 四川土著苗族的血型(英文) MAN,38,66(英国人类学杂志)。

1939四川各民族血型的研究 华西边疆学报1939年6月号

1946胆道蛔虫(英文) Ann Surg.123,299-303.美国。

1950胸廓成形术引起的肺结核扩 AM Rev.Tue.61.648-661.May 散(英文) 1950。

1949胆道蛔虫病(中文) 中华医学杂志,35。161-164。

1953胸腔闭式引流法 志愿军野战后勤通讯 32期

自制胸腔水压表 同 上 40期

1954反击战中胸部战伤150例在 同 上 45期

14兵站医院的处理
 

1986肺癌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细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卷3期

胞免疫功能的动态研究

1989肺癌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血 Am.Surg 41:121-127.

清和细胞液免疫功能的动态研究

1960、66、83《急诊手册》第1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版

1982《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与功能检查》 四川人民出版社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