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之路

邓显昭教授

       今天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以此文深切怀念把一生献给医学事业的父亲。

       1934年6月邓家的姻亲嬢嬢(父亲叫冯家嬢嬢)冯琼芝(又叫冯道兰),她是成都私立弟维小学的教务主任(副校长),她回崇宁县家就告诉我的爷爷邓贵卿说:“不能再让邓建初( 又叫邓国庆)读私塾了,应该到成都去上西学学校”。

 

   

 

       爷爷同意了,冯家嬢嬢就带着父亲到了成都,当时父亲已经15岁了,要取得小学毕业证最快的办法是考取五年级成绩, 读一年六年级就可以小学毕业,父亲如愿以偿,五年级考试得第一名,升入六年级,可是问题又来了,五年级以前的成绩没有, 学籍档案里1至4年级成绩空白,怎么办?冯家嬢嬢就告诉父亲说:“成都华英小学(属中华基督教会)有一个叫邓显昭的学生退学离开学校了,你可以借用他1至4年级的成绩,但你的名字要改成邓显昭”。父亲听说后非常高兴说:“只要能读上 书,改名字就改吧,我早就不喜欢邓国庆这个名字了,“庆”的音同“磬”,磬是庙子里和尚念经敲打的钵状器物, 我可不想被人常常敲打,我喜欢邓显昭这个名字”,从此以后父亲就改名为邓显昭了。

 

       弟维小学是1915年由华大教育科和美国美以美会女布道会创办,它附属华西协合大学,是华西教育体系最基础的一级, 最初是华西协合师范学校的实习小学,1918年美国人高琦(J.F.Goucher)博士在小天竺街捐建新校舍,第一任校长是吴哲夫,第四任校长是中国人方叔轩,第六任校长是邱奇才。

 

   

 

       父亲只在弟维小学读了一年于1935年9月考入华西协合大学教育体系的附属中学---成都高琦初级中学 (第12班)就读初中。

 

       学校创办与1925年,校名以捐资创办人、华西协合大学国外校董事会(又叫托事部)主席,美国人高琦(J.F.Coucher) 博士命名。校长是华大教育系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刘之介。

   

       学校原址在国学巷北端正面的黉门街的一块占地约3亩的校园,有西式两层楼房一栋、平房一栋,中式两层楼房一栋、平房一栋,1931年学校失火教学楼烧光,学校就借华大教育学院大楼开课,后在大学路东头,华西宁村对面靠近广益坝亚克门楼东侧那块地,由高琦博士的女婿贾卜满(Chapman)先生捐资重建, 父亲就在新址上初中。原高琦中学在小天竺街的那地块,后来就是华大的【进益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进益产科医院】,院长是美国人满秀实(M.E.Manly)。

 

       高琦中学为了培养德智体完全人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学生,不予余力,每年春秋季组织学生百里以外的远足,父亲讲:步行一天,去过青城山、灌县的灵岩寺。学校为了学生以后与西方交流,重视英文学习,其专任英语课老师就是华大外语系的老师,美国人明德馨(M.E.Argetsinger)和加拿大人文幼章(J.G.Endicott)。

 

初中时

高中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崇宁县旅外学友会利用假期在县城和乡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有一次在万寿场演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效果最好。 那天赶场,一位江湖卖艺的老人敲着铜锣,哭殇着脸, 有气无力地向赶场的人群说道:“我是从东北逃难来的, 路上遇见走失父母的小姑娘,我看她很遭孽,就收留她,做自己的“孙女”,相依为命,她人小,但很聪明,唱歌一学就会, 今天唱几支歌,请大家赏几个饭钱。”小姑娘年不过十三、四岁, 不像专业卖艺的人,听到“爷爷”叫她唱歌,她才从“爷爷”背后出来,右手牵着“爷爷”的破衣裳,看看“爷爷”,又看看围着他们的老乡,似乎有点不愿意唱,“爷爷”怕失去今天的饭钱,又哄又劝,小姑娘才转过身唱起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年 哪月才能回到我的家乡,见到我的爹娘……”。还未唱完, 她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爷爷”怕老乡们不满意, 要孙女不要哭,继续唱,小孙女怎么也唱不出来,只好给“爷爷”跪下,“爷爷”放下铜锣,拿起鞭子,高高扬起要打。老乡们看不下去了,高喊“不要打”! 这时人群中挤出来一位小脚老婆婆,一把拉过小女孩,护在怀里, 用手挡住扬起的鞭子说:“老把子,不要打,我知道你的苦楚,娃娃还小,你拖着她跑滩,对你是个累赘,你丢下她不管,你又不放 心。不如把她留在我这个孤寡婆婆身边,包她吃穿,等到把日本鬼子 打跑了,你来带她回东北,好不好?”老“爷爷”听了这一些话, 一时还没有转过弯,手里仍然举着鞭子,这时一群学友会歌咏队的学生挤进来,制止老“爷爷”,“放下你的鞭子!”,又对老乡们说:“小女孩没有唱完的歌, 我们给大家唱”。“老爷爷”被老乡和这队学生感动,一再向人们又打恭、又作揖,满含热泪,把鞭子折断,表示再也不打自己的孙女了。小女孩也从老婆婆怀中跑到“爷爷”面前, 用手轻轻揩去“爷爷”脸上的泪水,把“爷爷”牵到歌咏队的后面,大家又唱了几首抗日歌曲……。以后万寿场的人把这场街头演出当做真人真事久久传诵。演“爷爷”的人就是父亲, 演小女孩的就是一个小学生---李XX

 

       后来崇宁县旅外学友会还在崇宁文庙(崇宁女校)里演出曹禺的大型话剧【雷雨】引起轰动,父亲组织,同时参加装台、化妆,还在剧中演鲁贵。

       1938年9月父亲考入私立华西协合高级中学(第14班)。

       1908年,五个教会联合办的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先于华西协合大学开学,当时的校名是“华西高等预备学堂”,首任校长是英国人陶维新(R.J.Divadson),后任校长是加拿大人罗成锦(H.D.Robertson)和美国人沈克莹(K.L.Simkin),1914年起由中国人杨少荃担任 。父亲入校时, 校长是吴先憂。 

 


  华西协中校长杨少荃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照片,协中的英文教师。

 

       华西协合中学招生要求特别严格,要经过笔试、口试和智力测验三关,最后择优录取。1932年9月统计,当年报名560人, 笔试合格292人,口试合格202人,之后还要智力测验,择优录取。课程设置齐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淘汰制。公共必修课有:国文、英文、伦理、社会问题、三民主义、文化史、 科学概论、体育。理科必修课有:三角、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生物、测量用仪器、理化实验。其选修课有: 应用力学、微积大要、医学常识、定性分析化学。

 

       高中毕业,父亲参加了中央大学理学院和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考试,双双录取,就和爷爷商量选择那所学校,爷爷讲:“我们家无社会背景,学理科就业难,还是学医好,就业大医院进不去,以后可以回崇宁县开个私人诊所也可以养家,选华西读书可以省许多交通费用和时间”。爷爷对父亲读大学选择医学有长远地考虑,为什么呢?原来在1917年前后,他就从家里到成都四圣祠街加拿大医学传教士启尔德办的仁济男医院学习一年多男护士,在被传统的中医占绝大多数医疗市场的成都,爷爷在仁济医院看见了西医、西药的神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就 这样父亲1941年9月被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录取,开始了七年艰苦地学习。

 

       下面这一段是崇宁县同乡学友梁全海(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乡村建设系1949年毕业)的回忆:

      “1945年我也考入华西协合大学与显昭同学不同专业,那时他已经是医科四年级的学生了。有一天我到他住的华英学舍去耍 ,无意间翻翻他的课堂笔记,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当时学生用的笔记本全是土纸,易破易裂, 比起今天的笔记本差多了,可是他记得那么工整、详细、笔迹流畅,一丝不苟,几大叠,堆放得很整齐,连边角都是平正的, 简直令我吃惊。后来我学他的样,进步一些,但终未能跟上。” 

 

      “显昭学长不但学习好,和同学们关系好,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唱歌、演剧、指挥啦啦队等都是在同学中排前列。他还注意锻炼身体 ,喜欢用石杠铃举重,不分冬夏都用冷水冲洗全身,学生时期的全面发展给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西协合大学运动会医牙学院啦啦队照片

 

       父亲讲:学医之苦,数不清的实验,背不完的课本,几乎令每个医科学生谈之变色,有道是“学医苦,学医累,细胞、 组织都要背;解剖、手术都要会,一手拿笔,一手拿刀,不怕僵尸不怕鬼,死人看多无所谓。”

 


借用张光儒前辈作解剖的照片,再现当年医科学生的解剖学习场景。

 

       一次解剖学骨骼考试,父亲记忆犹新,老师在解剖楼沿教室一周放了一圈人体骨骼标本,每个标本提出一个具体问题, 要求考生在试卷上解答,其中有一个标本,问题是“试分析此骨头骨龄”。父亲在这个问题上卡住了, 他知道这是一块股骨,然而这块股骨如此之小,却又发育正常、完整,这怎么可能是人股骨?他仔细研究标本, 咬咬牙在考卷上填了“不知道”,成绩出来后,考了解剖课罕见的90分。原来那块股骨真的不是人骨,而是动物的股骨,外国教授出这个题,是为了考验学生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医学精神。

 

 

1943年父亲在观察显微镜(前左一),照片来自耶鲁大学,

获得四川电视台《相遇百年》纪录片之宣传片采用。 

 

 


 

       高年级后,医科学生在医院临床实习,随时都可能考试。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外国人身穿便服,随主治医师查房, 对父亲负责的病人从头到脚看了一遍,问父亲“换药了吗?”由于病人是在日机轰炸中,胸腔炸开伤,当时美国空军军医和教会人员都在医院协助救治伤员,父亲当然把他认做是他们中的一员,友好耐心地向他介绍病人的伤情、手术、术后的治疗以及这几天的恢复情况。谁知第二天, 那个外国老人又来,指责父亲没有给病人换床单,并扬言要向院长报告,父亲也没有多想,就把护士的疏忽揽到自己身上,谦卑地承认过失,尽快更换了床单。第三天,外国老人再次不请自来,一进病房就撸起袖子,递给父亲一只20ml的空针, 让父亲给他抽血,一番经典的操作后,外国老人露出了和蔼微笑,临床的一个考试结束。这位外国老人就是在华西教学和工作了30余 年的华西泌尿外科开山鼻祖加拿大人胡祖遗(E.C.Wilford)教授。

 

       七年的医科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时刻谨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不固守陈规,还必须践行日内瓦宣言, 一旦穿上白大褂,凡事皆是“先病人后自己”。 

 

       父亲的毕业论文是【急性胰腺炎】指导老师是华西医科1941年毕业的王桂生教授,他后来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骨科主 任;论文审核同意的老师是华西医院的院长曹钟樑教授(华西1934年毕业);论文批准人是华西协合大学医牙学院总院长启真道(L.G.Kilborn)教授,他是华西医学院、 医院的创始人启尔德(O.L.Kilborn)的儿子,启真道1952年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创建了香港崇基学院,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2019年6月17日华西生化蓝天鹤教授(美国曼哈顿计划医学组副组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位研究生、 博士生严孝强,后留美读博士后,现在是我国知名的生物制药科学家,他也在带博士和博士后学生,他们也在研究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药物 ,当他读完父亲36页全英文的毕业论文后说:真的没想到72年前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那么高,现在国内许多医科博士生还达不到那个水平!

 

       那是家庭从小的家教和父亲刻苦努力地学习,更得益於华西协合大学是外国传教士创建的大学。医学传教士努力培养中国学生, 挑选身心、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不管学生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一视同仁,培养他们成为医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 用家乡的语言,服务家乡的人民,并“复制自我”,一代又一代。大学高标准地招收学生,严格考核,淘汰制(严进严出),所有的教学标准、要求以及条件都是按西方一流大学的标准,更是学术自由的结果。

 

       父亲那一个班,1941年录取90名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个人经济和抗战等因素,以及转专业近80名学生,到1948年毕业时仅有12名医科学生毕业

 

       毕业前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四八级学生每人捐200cc鲜血支持华大。

 


1948年1月20日华西协合大学校刊出版 第5、6页

 

 

  华西协合大学四八年医牙学生输血献金1472万4千2百元全数捐赠学校。(1948年2、3月联合出版第15页)


       一九四八年医牙毕业生在竟成园礼堂晚会募金赠学校,表达学生对母校培养之感恩。(1948年1月20日【华西协合大学校刊】第6页)

       父亲以第一名成绩获得1948年医学院【莫尔思奖】,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三名同班同学留华西医院工作。

       1948年6月28日方叔轩校长在华西三十四届(四八级)毕业典礼大会上郑重宣布:“医牙学院医科学生邓显昭以品、德、学、 健康均能达至高之发展,特授给【莫尔思奖章】”。

华西协合大学校刊1948年9月30日出版第1页。

       父亲,85年前开始的西学之路,给我们晚辈留下了很多回忆,而其勤奋的努力精神是值得现在国内外中国青年学习的。

 文章资料来源:

1.根据父亲留下的照片和2013年10月至12月在文星花园的口述记录。

2.杨光曦提供的杨少荃照片。

3.川大校友四川大学校友会,2010年9月总第27期 p44—47。

4.四川基督教刘吉西等 1992年巴蜀书社。

5.唐昌丛话郫县政协文史委员会 唐昌镇人民政府 p157。

6.郫县文史资料选辑,郫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p138。

7.崇宁学人,蔡成选编撰,1997年6月郫县政协学委会唐昌分会。

8.华西医院张光儒教授解剖课学习照片,由张先知提供。

9.耶鲁大学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照片三张。

10.华西医科大学校史 1910---1985 华西校史编委会——四川教育出版社。

11.【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莫尔思(W.R.Morse)1928年著。

12.摘录自华西协合大学校刊(1941---1948年)。

 

注:冯琼芝(冯道兰)终身未成家,1950年后定为地主,在崇宁县一乡小学教书。

 

 

 

邓章敏 邓蓉生 邓长春 

 

2019.08.16于华西坝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