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生药学家谢成科教授

谢晋逸

 

    我的父亲谢成科是一位生药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四川荣县人。1936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制药系。曾任该校讲师、副教授。194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50年回国。历任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原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及华西医科大学)教授、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理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长期从事生药学、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药材鉴定有较深造诣。著有《中草药学》、《药用植物学》等。

    父亲于191328日(农历正月初三)出生于四川省荣县。早年他的父亲是四川荣县有名的中医师,并开有一中药店,他本人在年少时期也在中药店干过,由此养成了他做事耐心而细致的性格,学习和工作极度认真,并一直伴随他的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事终身。他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萌发了学习医药的志向 。

    1932年他考进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制药系。入学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班上每年都考第一名,故从第二学年起,每年都获免交全年学费的奖学金。19366月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制药系,获理学士学位,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389月获教育部奖学金,到中央大学生物系进修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一年。19479月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学院工读奖学金,去该院进修,同时作实验指导教师二年。19499月获加拿大红十字会奖学金,在多伦多大学植物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海外游子报效祖国的心情,归心似箭,毅然放弃即将获得的硕士学位和当地药厂的高薪聘请,立志将自己的的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药学教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10月回到祖国。同年,他被母校聘为教授。

 

   1936年6月年青的父亲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制药系

(上排右一为父亲)

1947年9月父亲等胸怀壮志赴加拿大学习的旅途中

(前排右一为父亲)

 

 

195010月父亲等人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的途中

(二排左起第八人为父亲谢成科)

 他曾先后任华西大学药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1年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1950年任教授)、兼本校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除承担大量教学、科研工作外,他又兼任该校科研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委员,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通讯委员、委员、名誉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药及天然药物分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四川省分会常务理事、顾问、成都市分会副理事长、顾问。又曾任《中药通报》、《四川医学院学报》、《华西药学杂志》编委,《中国药学年鉴》特邀编委,《时珍国药研究》顾问。还兼任过几届成都市政协委员等职。对于繁重的社会工作,他从不敷衍推脱,而是极富主人公感。鉴于他多年来为药学会所做的贡献,1984年受到中国药学会的表彰。1986年,在庆祝父亲从教50周年的大会上,他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证书。证书上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八个大字。

 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己逾56年,先后讲授过药物学、药用拉丁、生药学、药用植物学、植物拉丁文等课程,除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外,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及进修生。他们大多己成了药学界骨干力量,有的己成了学科带头人。在论著方面,他曾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草药学》、全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教材《药用植物学》,主审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药用植物学》等。这些教材理论充实、结构严谨、被全国医药院校采用,得到普遍好评。他长期从事生药鉴定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在中药材鉴定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四川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他应有的贡献。曾在《中国药学会会志》、《中药通报》、《药学通报》、《植物分类学报》、《四川医学院学报》、《华西医科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材》......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南川松脂工业调查”,“四川郁金与姜黄的调查”, “打破碗花花”、“四川党参属植物”、“四川马兜铃原植物的调查及其生药的鉴别”、“泽泻的形态组织学研究”、“马兜铃属植物二新种”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西藏黄连和云南黄连原植物的研究”与“西藏黄连和云南黄连组织鉴别的研究”两篇论文,对当时国内有关云南黄连学名争议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他指导研究生所撰写的“四川马兜铃主要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和“四川五加属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为四川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一个脚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为华西的发展,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力拼博,用他的智慧、干劲与协作精神,实现了他的诺言,对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国西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亟待开发利用,但我国现代生药学教学起步较晚,科研工作也比较落后,谢教授回国后,就积极筹备和组织生药学教学、科研工作。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54年西南地区第一个生药学教研室在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建立,他担任教研室主任。他亲自编写教材讲义,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实验室。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每年亲自带领教师和学生深入到药材产地,进行药材标本采集。对侍教学工作严肃认真,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经常深入学生实验室,检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从严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实验数据、结论要准确、严密,而且要求书写要工整,文章要通顺,用词和标点符号都要逐一推敲、修改,简化的汉字必须符合规范,外文打字不能错漏字母等。

 父亲从未脱离过教学第一线。他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得到师生好评。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采集十分频繁,异常辛告。父亲经常带领学生爬山涉水,深入实地采集标本。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巴山蜀水、云贵高原,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和原始资料。在野外工作中,他和学生同吃同住同行,事无巨细,样样关心。

 发掘和利用祖国宝贵的中草药资源,使之造福于人类,是父亲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农业社时,看到当地群众用一种叫“打破碗花花”的植物杀灭蛆虫和蚊子,就对有关同志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有关部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要求迅速搞清这一植物的科属,以利开发利用。任务落在父亲身上,他不顾疲劳,连夜奋战,凭着自己渊博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快就鉴定出该植物属毛茛科银莲花属,为进一步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化学成份分折、有效成份鉴定以及药理实验等工作打了基础,提供了准确的资料。这一成果荣获大跃进甲等奖。

 四川是我国中草药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中药材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为了摸请四川中草药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l977年四川省科委组织有关人员成立了“四川省中草药资源普查协作组”。父亲是协作组成员之一。他主持了当时温江、绵阳两地区的普查工作,并对其它地区普查中遇到的疑难品种进行最后鉴定。经过四年努力,协作组完成了全省药源普查工作,摸清了全省中草药种类、分布情况和规律,发现了一些有经济价值和学术意义的中草药,还收集了大量民间秘验单方,编写了载有3593种中草药的《四川中草药名录》,并提出了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中草药资源的建议和设想。这一成果荣获1982年四川省重大科技研究成果二等奖。父亲曾应邀参加编著《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参加编修《四川中药志》(1979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后又参加了《四川中药志》的编审工作。在编审过程中,他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现代医药科学水平。该书较完整地收载了四川各地的中草药品种,成为我国中草药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于1981年获四川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

 此外,他1982年获四川医学院院级优秀工作质量奖,1987年获华西医科大学优秀教材荣誉奖。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员。1999年被成都市侨办批准为加拿大归国华侨。

 1987年春天父亲不顾年事己高,还协同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领导肖倬殷、郑虎二教授一道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校际联络,为华西出力。

1987年3月父亲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报告

 

 父亲是我国生药界的老前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深得广大师生的尊敬。1991年,他虽年事已高,退居二线,仍十分关心药学事业的发展。他带领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继续奋战,由他负责承担的“七.五”国家重点中医科技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其中桔梗、黄连、姜黄、莪术、郁金五专题分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度中医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作为专集己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真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侍扬鞭自奋蹄”!

 父亲在晚年还十份热心于社会工作。热爱九三学社的活动,曾获得加入九三学社五十年纪念牌。在2000年年过87岁的他,还以华西医科大学校庆90周年校庆常委的身份积极为华西出谋划策。

 我国著名的生药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父亲因病于20061011日在四川大学去世,享年94岁 。

 父亲是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为华西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药学教育和科研呕心沥血、勤奋工作、贡献出毕生精力。他培养的研究生,不少已是我国生药学界的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遍布海内外各地。父亲的一生,是为药学教育事业与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良师益友,使药学界失去了一位勤奋耕耘的著名专家。谢成科教授严谨的治学作风、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以及崇高的思想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父亲的一生离不开中国华西这片沃土,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华西,献给了祖国。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祖国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今天,我们四姊妹深深地道一声:亲爱的父亲,您老人家好好安息吧!

谢晋逸 2008年8月30日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