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大洲齐呼“华西坝”

——写在除夕之夜

谭 楷

24日早上,人民南路路宽人稀,阳光整片整片地铺满大街,空空荡荡的公交车,完全没有往日的急促,一路彬彬有礼地缓行。这是大年三十的成都,我独自背着一大背包《看熊猫》杂志,骑着极难骑的魔拜单车,直奔华西坝去参加中外小记者在那里的采访活动。

整年瞎忙,2019年春节就突然来了。一路上,我在想:

我应该给105岁的老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拜年,他曾在华西坝留下深深的足迹;

我应该给104岁的人类学家伊莎白拜年,她生于成都长于成都,一家六代人在中国,对华西坝有着特殊感情;

我应该给住在多伦多养老院100岁的孙博义拜年,他曾在最困难的年代坚持给母校寄赠世界药业资料,他是华西学子敬仰的前辈;

我应该给99岁的前四川医学院马俊之院长拜年。她退休后主持编写校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信史。仅此一事,就表现出她令人敬佩的勇气与品质......

想着想着,邓四哥(华西泌尿外科邓显昭教授之子)按约定,已在林荫街头等我。我俩便从华西美庐侧门进入校区,走过苏木匠旧居,赫斐楼,直接来到老图书馆(现在的校史陈列馆)门前。

930分,两辆大巴车载着24名中外“熊猫小记者”,以及他们的家长,共70多名大人小孩子,来到校史陈列馆。

校史专家金开泰老师,简约介绍了“华西坝”,这一块“最中国的土地”:这里曾是蜀王游幸的“中园”,直到唐宋,都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梅林,风光十分秀丽。由于明未年战乱,沦为屠场,以后荒芜多年,乱坟岗和庄稼地杂陈。1910年,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基督教会联合在这里购地建房,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它文、理、医、化、药、农等学科齐全,是中国西部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华西,是指中国西部,由于这是一块平坝,成都人亲切地叫它“华西坝”。

简略介绍后,70多名参观者列队走进校史陈列馆。不到半小时,便穿越了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成立,到今天的四川大学医学中心的百年历史。走出馆门,面对绿树成荫的校园,气势恢宏的老建筑群,小记者不由得感慨:“真是一座美丽的校园!”

在怀德堂前的草坪,邓四哥面对图片架上的老照片,向小记者们介绍,华西坝曾是中国最早的“熊猫基地”。抗战时期,曾有十余只熊猫从这里运往中国的盟国——美国、英国。这些熊猫,让生活在华西坝的中外孩子喜出望外,更让二战中的英、美民众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情。小记者们饶有兴趣地听取“华西坝的熊猫故事”,纷纷点赞。我则向每个家庭赠送了最新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的《看熊猫》杂志。

向每个家庭赠送了最新出版的《看熊猫》杂志。 邓四哥向小记者们介绍老照片

主持人告诉我,33名外国大小朋友,分别来自日本、斯里兰卡、毛里求斯、波兰、克罗地亚、德国、巴拿马、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12个家庭。正好代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澳洲五大洲。他们全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不辞辛劳来到中国,分别住进中国人家中,与主人一起做年夜饭,赶庙会,逛商场,观看表演,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春节。参观华西坝,只是其中一个“节目”。

70多名中外朋友在怀德堂阶梯上集合照像时,为让大家好好配合拍摄,邓四哥指挥大家齐喊:“123,华——西——坝——!”

所有的相机,都抓拍到发“坝”字时那笑口齐开的瞬间。

“华——西——坝——!”来自五大洲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笑口齐开,真情呼唤时,我真有些感动。匆匆来去的参观,不可能给中外朋友留下多深的印象,但“华西坝”这个地名,以及这座屹立在中国西部的伟大学府,总会给他们留下印象。

春节来临,我要给马识途、伊莎白、孙博义、马俊芝等百岁老人拜年,并告诉他们:有一代代莘莘学子传承,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华西坝的辉煌历史,决不会被湮没!

 

2019年2月4日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