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鉴》  

52Q 

与“华西门”合影时,感觉它站在这里有点牵强­——像个站在宽马路旁的叫花子(作为标志性雕塑,似乎立在其它更合适的位置)?——不过作为倒老不嫩的华西人,我也领了策划人的情。不管如何,感谢他有恢复华西协合百年历史的良苦用心。

记得老电影有句“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的豪言,今天借用一下:以瓦当的名义,想想过去。

查询瓦当有关资料,据说它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同代。——它是众瓦的排头兵。用混合土固定于屋檐木外端,不仅保护木檐结构、还起到让后面瓦排不滑落的作用。这是建筑史中最具华夏特色的东西,属于国粹建筑的精彩部分。

众所周知华西坝现在好多标牌都跟列洋文,那是方便外国人看的明白。而从朋友特写照片看到的办公楼(西文原名:事务所。华人叫它叫怀德堂檐口扇形瓦当上,偏偏只有小篆体:“华西协合大学校之图记”;元宝形的瓦当“民国XX造”(疑为“乙卯”?待查)。——叫弗烈特·荣杜易的那个英国建筑师真滑头,他了解中国建筑的民风,并且,想在一百年后让人弄清楚这些中西合璧建筑的贡献人。

瓦当的见证  

贾安琳摄

 

   办公楼建于民国四年,可历数近百春夏秋冬的酷暑严寒了。一百年不变,那些瓦一排排默默地趴在那里。不管曾经的风吹雨刷与雷劈,也无论近年的强烈余震摇晃和烈火燎身……。瓦的职责就是保人不受自然风雨之苦,忠实坚守“做瓦的准则”。瓦之所以不易滑落是因为有了瓦当的结构。不禁心生寓意:学校正如那稳固的瓦当,后面跟着的,不就是一排排治病救人为民谋生、胜过七级浮屠的瓦?

 

瓦当至今未变,见证了此地此人的百年风雨、兴衰起落和光怪离陆——作为无机物的瓦当,见证了有机物们活的变迁。当我用眼神问办公楼:“为啥这样忠诚?”铭刻在瓦当身的文字这样回答:“希波克拉底早有行医一辈子的信条,我们坚守!阿门。”——我以为,这就是瓦当的见证。从一百年前华西协和大学建校到如今培养了多少代医师?——这个可以数得明白。也说得清楚。但是,华西坝这片福地从百年前对成都人文化的影响,至今带来了多少现代文明?——这个,未必说得清楚。

先进文化终久要取代落后。有人曾用“华西坝——成都人最后的底线”来形容成都人早就欣赏外来文明、来证明华夏以“洋为中用”向更文明的趋近,我觉得不错。要知道那时候X光毕竟可以隔着肚皮,去探视被草草药洗涮了几千年的内脏了;也知道蛀牙有洞可以填补修复,大可不必塞进一颗花椒……,——当初的华西坝人确实比其他人早一些接受了真知,真的!况且,以华西坝文明的开始所带动的,不仅仅限于本地治病的技术,它更涵盖了落后地区人们脱离盆地意识、走出山里,见识整个世界真知的所有过程。华西坝,理所当然该成为封建意识从此止步的地方。

   在愚昧的时期,一些外来文化被怀疑成“侵略”,因为这个不善的词义,洋人的善良作为罪恶将被撵入地狱,无知称良知为“崇洋媚外”。无须说,我们那时也年轻,也被这股潮流冲得不知去向……。此今彩色照片大普及时代回顾彼时,真好笑(是苦笑),不顺的回忆真有看黑白底版那种感觉。

反复琢磨“教会”、“西医”、“洋人”、“侵略”、“文化”等字眼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化的逻辑关系太复杂,感慨太多(不一一列举)……。

     事务所建筑基石 

 

   假如非要讨论究竟是进步还是反动的概念,也简单。今天随便找个老乡来问,当初那些带“洋”字头名的东西好用不(要不把势,你崇它干啥)?说说洋文化的到来对你几十年生活改观了什么(若是不好,何为媚它)?连当初对漂亮点的女娃子的赞叹语“好洋气哦!”……。美就是美。试想,没有华西坝式文化的起步,那金光闪闪的奥林匹克金牌到手不知要晚多少年?是崇洋媚外?暂不要“摸着你的良心去想”,就先摸一下自家腰间皮带扣去琢磨就行。——否则,您腰杆上今天栓着的,还是一根打死疙瘩的反扫荡麻绳!

——要不经大钟的提醒和指点,真没注意到屋檐上的瓦当(更不知道上面那些标识)。看来,自称在华西坝出生、而且有那里嬉戏的时光,甚至提劲在那里活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我,还不完全了解它。写到此,有些脸红。

但愿——华西坝文化长久、但愿——华西坝人长久。

   ……同时也但愿,今后常出入于有这种瓦当事务所屋檐下,办公办事的人们不再脸红。

 

   丘希圣于 2010年 02-17 午后

   《瓦当的见证》相片由贾安琳提供

 

如烟往事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三言两语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