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联合医院
杨光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中央、齐鲁、金陵、燕京、
北平协和等几所大学相继来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协和大学共同办学,成为史上五大学时期,由于中央大学及齐鲁大学医学院的到来,
仅靠华西的仁济、存仁为主的教学医院显然很难满足中央、齐鲁、华西三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需要。为此,三校坦诚协商,
决定把三校两院的人才、设备集中使用,多家医院统一管理,以组建三校联合医院的方式来解决。最后在1938年7月1日正式
成立“华大、中大、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英文名称为“The
Unitid Hospital of
Th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简称“The Unitid Hospital ”。
1941年中大医学院在正府街建立成都公立医院后,退出联合医院,而齐鲁、华西两校医学院仍继续合作,改名为“华西、齐鲁大学联合医院”。1942年华西协和大学新医院部分建
成,时任医院副院长的杨振华,率先在该院开放两个外科病房,供学生临床见习及实习使用。
同年有北平协和医学院部分内外科师生及高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的学生和教师迁来成都,与华西协和大学学生合班上课,并在此医院实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内迁各院校陆续返回原址,联合医院宣告解体,
成为单一的华西协和大学医院,即为华西医院。
诸大学返归之际,共同写下了纪念五大学在华西坝抗战时期同甘共苦的“纪念碑题铭”。
杨振华1938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后,
即留校任解剖系助教。1939年7月转到三大学联合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42年7月任两大学联合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兼医院副
院长。在此期间,他在外科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1942年12月15日他与杨嘉良教授、曾子耀医师在急诊手术病人的胆管中取出
了一条活蛔虫,这是世界胆道外科史上首例经手术证实的胆道蛔虫病。这个有着中国和亚洲特色的胆道外科病治疗,
就是在联合医院开始的,此后就成为胆道蛔虫病的常规手术治疗方法。据此杨振华写的论文《胆道蛔虫》(Biliary
Ascapiasis)发表在1946年第二期的美国《ANNAS
of SURGERY》杂志上。此后,他在外科业务上更加努力、
刻苦专研。1943年晋升为外科讲师,1945年晋升为华西协和
大学医院外科副教授兼任医院院长,成为华西医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
1942年 10月31日杨振华与聪明、文静、贤淑的儿科医师张君儒,
在华西坝事务所大礼堂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娘是校长张凌高的长女。婚后他们的家安在了张凌高所居住的,
位于华西坝标志性建筑物——钟楼旁的“校长居”内。现在中央电视台上午九点前的天气预报中,成都就是用华西坝钟楼为背景图的。
1946年杨振华获得美国罗斯福总统奖学金,他辞去了华西医院院长职务,赴美国留学,开始了他医学事业上新的一页。
杨光曦于 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