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上的塔楼
杨光曦
1910年建立起来,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楼体部分大多是西式楼房的样子,而屋顶的形式却是中国的传统样式,如像歇山顶屋顶,最突出的地方是一些建筑加上了中国式塔楼,这就更加体现出来建筑的中国传统风格。这种带塔楼的建筑,在华西坝上共六座。下面就一一说来。
第一座最典型带塔楼的建筑是柯里斯医生捐建于1926年竣工的钟塔(The Coles Memorial Clock Tower)。在华西人的口中,常常将钟塔称之为“钟楼”,在它竣工后,显示出它是一个西式尖尖的哥特式屋顶,但是它的四个屋角却是中国式的翘角,四面钟的楼房耸立在中国式歇山顶屋顶上。下部的楼体是略微带上窄下宽的菱形立方体式的西方样式,下部开有一个圆拱形门洞。
钟楼是华西精神的代表,亦是华西坝的地标。
1954年,对钟楼进行维修时,将哥特式屋顶改成了传统中国式四攒尖屋顶,最顶部做成一个宝顶,中间部分改成十字脊歇山坡式屋檐,再添加四个阳台,成为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样子。
钟楼不仅仅是华西坝的地标,也是成都市的地标,在2010年代,它更是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里面,让全国观众都可以看到。那时候,在每天早上九点钟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当报到成都天气时,就会出现华西坝钟楼的身影。
第二座带塔楼的建筑是1914年建成的亚克门楼。这座楼原来是美以美会要捐资修建的,但是该楼的设计图被纽约柯里斯大夫(J.ACMERMAN COLES M.D LL D.)看见了,他为这座楼精美的设计样式所震惊了,他说,让美以美会去捐赠另外的楼房吧,这座楼房一定要由他来捐资修建,最后果真让他成功的获得了该楼房的捐资权,从而使楼房得以修建完成。
柯里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阿克曼先生(JONATHAN C.ACMERMAN),便将此楼房命名为“亚克门纪念堂”(THE ACKERMAN MEMORIAL)。
这座亚克门纪念楼,地处华西的广益坝上,它是坐东朝西的两层“L”型楼房,在它的西南角上,添加上一个的五重檐的塔楼,塔顶部分是八角攒尖式屋顶。楼房的大门在楼的西边,楼房的屋顶上有两个烟囱伸出来,这是因为室内设计有壁炉。
在楼房的南边的楼体比西边的要短些,也有一道门,屋顶上只有一个烟囱。
美以美会捐建的贾会督纪念楼(Joyce Memorial)于1914年建成。它是左右对称格局的建筑,坐东朝西,在屋顶上有五个烟囱。
第三座带塔楼的建筑是万德堂(The Vandemand Memorial),又称万德门楼、明德学舍,由美国浸礼会万德曼夫妇捐资于1920年建成。
万德门楼上华西坝上最华丽、最受华西人钟爱的建筑,周围有平坦的草坪,四季花木,整栋建筑玲珑精致,中西合璧,正中央屋顶上有一个小巧的中式攒尖式八角形两层亭楼,非常灵动。
在它的门上,由中式牌坊与西半圆形拱劵组合成的门楼别具一格。
抗战时期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时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这里使用。
20年代在万德门楼前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第四座带塔楼的建筑是赫斐院(The Hart College)又称为合德堂,是为纪念最早在西南地区传教的赫斐秋(virgil
C.Hart)而修建的,于1920年建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重要会议如毕业、
在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虽然赫斐院大楼屋顶受到破坏,但其塔楼基本完好,
第五座带塔楼的建筑是华西协合高级中学主楼,它建于1926年。它位于华西后坝,是协中的行政楼,几经更名后,现在是成都教育学在大楼正中央的屋顶上有一个四攒尖形小亭楼。1954年协中搬迁到城内青龙街后,这里改成教育干部进修学校,
可惜在21世纪初,这座楼房被拆除了。
第六座带塔楼的建筑是华西医药城堡里面的八角楼,
八角楼是两重檐的八攒尖式屋顶,最上面有一个宝顶。
在201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八角楼遭受到破坏,
现在,八角楼是华西医院院史陈列馆。
这天, 正好有一群来自澳门的学生来到华西医院院史陈列馆参观学校。
这张照片是温高昇医生拍摄的,在华西医药城堡的水塔楼上远眺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其中坝上四个带塔楼的建筑都在这里面,它们是(由近及远)八角楼、万德门塔楼、赫斐院塔楼和钟楼。
在这里,六个塔楼中,钟楼本身就是一座塔,应该是它们当中最高的一个,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就只有亚克门的塔楼了,但是在六十年代后它减少了上面两层楼,只余三层塔楼,故只能是老二了。其余的塔楼,都是在大楼屋顶上出现的,自然它们的高度都不太高,从目测来看,赫斐院塔楼可以算第三位,医学城堡八角楼可排在第四位,万德门塔楼是第五位,而协中塔楼则只能是小弟弟了。
杨光曦 20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