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 杖 华 西 坝

---华西医学百年掠影

金开泰

 

封面:

 

序:

金开泰同志将最近编辑的《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以下简称《掠影》)的初稿送来,请我看一看,并写个序言。当即我觉得金开泰同志已年过古稀,但他对原全国重点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事业依然敬业,笔耕不辍,令我敬佩。

我在华西曾从事党政领导工作37年,现已94岁,虽然头脑清醒,已力不从心。但对自己亲身经历、熟悉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

华西医科大学曾四易其名,最早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建校已经104年,当时是一所包括文理科的现代综合大学。其医学院创建于1914年,至今整100年了。医学在该校中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一个大专业。医学教育创建初期即同时开设了牙科、公共卫生和药学课程,随后逐渐独立建成相应的系(科)。在抗战时期经历了全国五大学联合办学的艰苦的岁月,医学专业也吸收了国内众多精英的支持,奠定了强大而坚实的基础。人民政府接办后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虽然调走了文理院系,医学却充实了重庆、山东、浙江大学的医学、药学和卫生专业的师生,办学规模亦逐步扩大,业绩卓著,在全国原有的十余所教会大学中成为唯一一所在原校址发展的著名大学。百年中他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特别是对西南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因此,他的百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我虽然主持编写了华西医科大学的校史,但未搜集到如此多的照片,并加以铨释。这本《掠影》对深入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是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华西医学史,虽然有其辉煌的业绩,但也曾受到一些无知者的诽谤与歧视。其论调是华西是一所教会学校,是美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这完全是误解与偏见。

华西原是一所教会学校,于1951106日为人民政府接管。19524月我有幸以参加过打江山的“三八式”干部,被派到华西大学工作的第一人,开始进行建党,同年9月又派来红军干部孙毅华担任副校长。为了参与办学,我们必先了解华西的校史,选择了一位思想进步,外文水平好的教师,首先将华西前四十年的历史外文档案全部翻译成中文,以便于了解这所学校的来历与真实面貌。由此了解到这所大学的创办是属于英美加三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和教会创办的。而绝不是某个国家的官办行为。

其次,1972年中美建交时,美国政府曾大言不愧地向我国政府提出索赔美国政府在华财产的清单,其中提出华西大学是美国的财产。此事国务院下文要当时已更名的四川医学院起文回复。当时我任院长,由我经手处理。以学校的名义,义正严词地声明驳斥,复文内容大意是原华西协合大学的财产并非美国政府所有。这所学校是由英美加三国的教会、传教士发起的,办学经费是由美藉首任校长毕启等人向中外教徒、华侨华人募集的。当时的四川省政府、爱国人士、士绅也慷慨解囊,出资赞助。1950125日由参与办学的各教会代表将全部校产移转归于校董事会代表罗品三、校行政代表校长方叔轩等,并附上签证的影印件。学校成了由中国教育部、卫生部共管的国立大学。这所大学完全与美国政府无关。此文发出后美国政府无言以对。此事也完全证明华西并非所谓是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工具。而且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就有一批知名的教会大学如燕京、协和、金陵、东吴、齐魯、湘雅、华西等校。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教会大学,对于中国教育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这些教会学校的办学质量、学科设置、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对我国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向导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就以西医学教育来说,不仅是培养了医学人才,建立和发展了医学教育、科研、医疗事业,同时也改变了我国人民就医观念和卫生习惯。

《掠影》中,编者从大量已经公开的信息资料里,选择了相应的照片,展现了华西医学从艰辛创业、逐渐发展到繁荣辉煌,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历程。我从1952年到校,数十年参与他的建设、目睹他的发展,有的照片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看到本书,看到那些我熟悉的人和事,自然感到特别亲切。

《掠影》以图文并茂,记事为主,在有限的页面内多姿多彩、生动地反映更多的人与事。因此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或许成千上万,说明华西的医学教育事业是几代人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在校者外,也有千万名毕业学生,或是经过在校工作的锻炼,又去他乡开辟新天地的人,因此它是所有华西人的共同史,我相信能引起校友们的回味、自豪与珍惜,或许在某张照片中能找到你自己,或者在某个章节中能看到你自己对校史的贡献。

《掠影》以中西交融,和谐相处,推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科技发展、增进人民健康、促进人类现代文明进步,贯穿于华西医学的百年历史的主线,我是认同的。回顾几十年的经历中,虽然我们一直努力稳定学校的秩序,保证教学、科研、医疗的质量,但也受到过极左的不断地干扰,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更使学校、医院遭到巨大的破坏;在尔后拨乱反正,推进改革,对外开放中,全校师生职工精神振奋,忘我工作,使医学事业有更好更新更大的发展。华西医学也正是得益于创建初期中外合作的历史,在老校友、老朋友的热情参与下,迅速地恢复了对外交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获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我希望这种主流能得到继承发扬,能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更大的进步,为人民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录中提出了华西坝文化,介绍许多关注的人,发表的众多作品。华西坝作为成都市的一块著名地标,中西交流、融合的一个交汇点,的确有丰富的内涵,值得重视。今日的华西坝,不会是被遗弃,依然会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怀与推崇,这对于华西人应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传承、传播,为我国的文化进步作出贡献。

如果说本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可能是限于个人的视野和收集的范围,很难完善,也许还有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没有相关的图片反映;时代远去,许多当事人已经作古,对照片的说明不够或不准确;有的照片在准确记述事件或质量上也还有欠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给予补充、更正,发掘自己珍藏的照片,充实更多的人和感人的事,让华西的历史更加丰满。

              马俊之

 

    马俊之于1952年到校,1989年离休。曾任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四川医学院院长、华西医科大学顾问。

 

 

 

银箋倩影留芳住

——编

 

2014年以华西医科成立为代表的华西医学迎来了真正的百年纪念。“华西医学”从广义上是指中国西部现代医药教育、医疗、服务事业,狭义上是指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华大医学。尽管外国传教士很早就利用西医药在四川治病,但189210月美国美以美会医生马嘉礼(J.H.MeCartury)在重庆临江路开办宽仁医院,与此同时加拿大医生启尔德(O.L.Kilborn)在成都四圣祠北街开建福音医院,成为华西地区最早的西医院。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外国人又在成都及一些县设置了西医机构,但都是一些由外国医生直接从事医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诊所或医院,缺乏技术和人员的后续支撑。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的建立,除了为西部地区的男女青年提供了学习医学专业的机会;它更是华西医学踏上高等教育,驶入现代化轨道,走向世界,开启文明新篇章的标志;它又为华西地区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后续发展的技术与人员支撑,是在急需现代医师和缺乏供应的鸿沟之上架起了一座金桥。回首百年,数十万人走上了保护人类健康的光荣职业,就可看到这肇始的意义;况且它包括的仁济男女医院、成仁医院构成了自成体系的现代医疗机构,经百年发展成今日的各个医院。因此以1914年华西医科的建立来纪念华西医学百年或许更为合适。

一百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是一瞬,但作为现代医学在中国西部的发展和传播却是光芒四射,非常值得回味与思索。当然以个人之力要彰显“华西医学”一百年,浩大而艰难,或许自不量力。但我从1963年底调入后,由医学系到校机关,目睹和参与了她的发展,在她的100年中与她同行了50年。1999年又参与了《华西医科大学简史》及其后《华西九十年》光碟的编辑,共同征集、积累了不少的资料,沉积之情,魂牵梦绕。《华西九十年》编辑小组中原档案馆副馆长孟继兴,多次组织校史展览,1993年又从视听中心整体移交的照片中发掘、整理了更多照片,编成三集光碟,复制400盘分送老师、校友,拟征集意见后修改。但因多方面的原因,未能继续,又有一点遗憾。因此在华西医科建立百年之际,得到几届老领导和许多老师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便在原资料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新资料,汇成了这本《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以下简称《掠影》),尝试以图叙事,借图说史,继续述说华西坝的故事,可以说是光碟的纸质版和补充。

《掠影》从微观上是想彰显华西医学从发韧到繁荣与贡献;宏观上则想延伸到探讨中外交流,沟通融汇,多元共生,和谐相处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华西坝在地图上是几乎找不到的一个小点,华西医学在人类文明中也只是沧海一粟,但百年来,这里的确曾经是中西文明的一个交汇点,并沉积为一个文化符号。历代骚人墨客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陆游的“蜀王故苑犁已遍,散落尚有千堆雪”,林山腴的“照天香雪真成海,满地虬龙会自吟”,陈寅恪的“浅草方塘广陌通,小桥高柳思无穷”,吴宓的“神州文化系,颐养好园林”等,都塑造了她的文脉与馨香。作为一个人文气象地标,华西坝留下了极好的中西融合的样板,不同于一般的巿井景象。文人流沙河先生曾述说他的震惊:少年时代,一走进去,非常惊讶,既熟悉又非常陌生、新鲜、导常之完美,那种庄严、崇高感油然而生。而华西坝的内涵,既不是象征强权的北京东郊民巷,也不同于维护列强特权的上海租界。正如西南科技先驱,在华西坝工作了四十年,1949年回国的美国科学家戴谦和(Daniel Sheet Dye)所说:“我们曾联合中西同志,共同从事学术上之研究,以科学代替迷信,以友情代替歧视,以大同代替区域观念,以合作代替斗争”,“四十年来,我们生活在充满着回忆的戏剧里,这戏剧是由中外人士通力合作演出,莎士比亚剧本里所写的人物的生动,还不如我四十年见到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多少人站起来,而多少却不知不觉地倒下去了。”正是这种共同的博爱精神,又经过抗战的洗礼,联合办学的共生,胼手胝足,谱写了和谐相处,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事业兴旺的精彩篇章。历史虽然曲折,但改革开放以来,华西坝又走上这个途径,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传播,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发扬她的精神。

对华西完全陌生的加拿大文佳兰Karen Minden女士,当她接受了邻居的建议,以华西为题材完成其博士论文书稿后,情有独钟地采用了郑板桥的“竹石” Bamboo Stone为书名,还特别请华大老人刘国武先生书写了“竹石”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古往今来,有名的励志诗,应用于华西,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精神”吧!

本书希望献给曾经在华西坝洒下汗水和泪滴,付出一生或点滴和关心她的所有人。书中虽然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叙事,描述所有人的贡献,但由于视野、文字表达等的限制,总难如愿,只能借此隔河隔山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热爱。当你通过本书进一步认知了华西坝的前世今生,在回味、享受华西坝的风物、人文气息中,或许会迸发出更多的遐想与思索;对在华西坝的生活、学习、工作或许会有更多的眷念、自豪与珍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也会有更多的认知与信心。对于未来要走进华西坝,为人类健康幸福贡献力量的男女青年,则寄望在这条路上创造更大的辉煌,共同守护这美好的精神家园。

蛇杖 作为西医的标志,源于古希腊医学创始人之一的阿斯克勒皮俄斯发现蛇有毒,可致人于死地,却又有神秘的疗伤能力,能拯救人,便成了智慧的化身,象征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各地行医时,手杖上总是盘绕着单头或双头蛇。它又名「生命之星」(star of life),是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EMS)的国际标志。现在医学会、医疗组织、医药大学的徽章中许多都以它为标志。华西坝相传为蜀汉都城的“中园”旧址,又是五代蜀王孟昶的“后花园”,近代则因校而名,经过百年锤炼的现代文化典范,在时间推移中,会随中西融贯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长存而留芳千古。

书中的许多照片来源于编辑《华西九十年》光碟时搜集的,部分是由老师、校友、原加拿大教师、医生的后代提供或从展示的老照片中收集的,2000年以后的照片是从各院的历史、画册、网页等公开的信息中寻找的。涉及到的人成千上万,也许你忘记了华西坝,但华西坝记载了你。对所有的提供者都深表感谢。遗憾的是华西医学百年,历程丰富多彩,涉及面太宽,《掠影》所选所记,挂一漏万。有的难以找到,而且按有关规定,凡国家领导人的照片须取得本人同意,个人难以做到。文中虽然提及某些事,但缺少必要的照片;许多照片上的人已经作古,或不曾谋面,难以标出其姓名,难于讲述背后的故事;还有编排的局限性及经过转换的照片,使赏心悦目会受到影响;……不敢奢望完美的效果,只想借此抛砖引玉,期望有人不断地补充、修正,丰富、完善它的故事。

《掠影》自然不可避免打上了编者的印记,这印记是对是错,读者都可以自行评述,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经过各种批评与思辨,对中国近百年历史的演进,华西在西部所展示的历史一定会更加明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编辑中万千思绪总是凝结于一点:中外交流,沟通融汇,多元共生,和谐相处是现代文明的主流,乃赋《高阳台》一阕,与读者分享:

丽景华西,杏林圣殿,钟声唤醒阳春。绿映池塘,小荷出水清新。十字掏爱星球转,播文明,一片芳心。画簾开,玉漏频催,共拨瑶琴。    银箋倩影留芳住,有汗珠泪滴,见证追寻。岁月悠悠,百年几度浮沉。寄昆续写笙歌梦,拄杖行,福及千村。念今来,望远登楼,护守灵根。

 

                        金开泰

 

 

目录:

 

序言 马俊之
   
银笺素影留芳住 编者自序

                                     

第一章 蛇杖西来  千秋起业

西医入川,大学建立 2
建立医科,护理同行 12
建立牙科,药检跟进 16
在支持与碰撞中生存 21
危难与机遇并存 37
弘扬大学精神,引入新的生活方式 56
育才服务,勇于社会担当 69
博爱的精神,热诚的奉献 82

 

第二章 杏林蛇杖路弯弯

 

政府接办,改私为公 94
在曲折中行进 100
折腾不疲 知识分子深受其害 115
拨乱反正,启动改革开放 126
   
   

 

第三章 正道奔驰  渐入佳境

复名大学,重启新篇 140
巩固本科教育,发展高层次教育 151
突出重点学科,促进科学研究 158
融合分化 医疗体系日臻完备,医疗服务日渐拓宽 164
扩大对外的合作,世界接轨 187
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 194

 

第四章 薪火相传  光耀华西

分享改革红利,承接百年辉煌 204
随世而进,飞声腾实 213
立足成都,延伸服务 236
学子遍天下,四海有华西 250

附录1:精神家园,共同守护

华西坝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273
从“华西俱乐部”到“CS聚会” 280
从“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到“成都,我的家” 282
华西坝朋友的天空 284

 

 

附录2:钟声响起来

 

让华西坝的钟声响起来 288
大洋两岸浓情在 292
从拜登在华西演讲所想到的 294
看苏慧廉,想到华西坝 ——读沈迦《寻找·苏慧廉》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