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华西坝、修炼钟楼上

----李约瑟在华西钟楼灵修室修道三天

邓长春

197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30周年庆典上李约瑟对中文大学校长马临(抗战时期他们在华西坝是师生关系)说:I lived in the clock tower (我在钟楼住过)瞬间,令马临 校长十分好奇!?

194353日他在华西坝开始了十二场学朮演讲“旋风”,在华大体育馆的首场演讲科学在战时及平时之国际地位与责任之时 ,他便推崇炼丹术: ”科学是人和人的合作, 以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累积起来的结果。全世界的各民族, 都曾对科学有所贡献,在远古时代埃及、巴比伦、中国和许多地中海国家都对数学、天文、医药、化学及地质有过贡献,在这些科学中, 古代中国对炼丹术及在工程方面贡献特别伟大

李约瑟既信仰耶稣基督, 又崇尚道教始祖。为了搞清楚道教的“内丹”,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邀请郭本道教授同上钟楼,一连三天在钟楼灵修室躲起来打坐“内丹修行”,同郭本道教授讨论道家的“内丹”,郭教授口口相传, 李约瑟获得「道法自然」的修炼方法,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 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达到积蓄能量疏通自身经络,长存、长生不老的目的。

名曰授课华西坝 、修炼钟楼上

华西坝钟楼, 是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华西人顶礼膜拜的圣楼圆润、深沉、洪亮、清远的钟声, 不仅是精准的报时器, 同时注入了「惊醒世间名利客, 涣回苦海迷路人」的醒世含义。钟楼的灵修室是基督教做礼拜、净化心灵的场所,而李约瑟却在那里修炼中国道教的“内丹”,真是宗教上的中西融合!他情寄钟楼、心系华西坝, 我们永远敬仰他!

 

李约瑟简介:

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1900__ 1995 ) 知识界是众所周知的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25先后莸硕士、博士学位。受聘为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斯学院研究员( Gonville and Cains  College . Fellow)在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实验室工作研究胚胎学和形态发生。31岁出版了化学胚胎学又连续发表了生物化学形态学胚胎学史被学术界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

1942---1946年二战时期, 获委派赴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及大使馆参赞, 他还在华西坝加入了华西大学「东西文化学社」。他以其外交官及文化使者身份, 遨游云、贵、川、陕、甘(敦煌) 等多省市县, 在艰辛的情况下, 他走访了300多个文教学术机构,访问了1000多人, 行程达 3万余英里,收集了大量宝贵一手资料和中国科学技术史文献,李约瑟在多名中国学者的协助下,呕心沥血撰着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分析并采用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的论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文、地理、工农、医药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他的道教情结中国科学技术史框架中极为重要的特色。在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 的二、三、四、五分册, 特别论述炼丹朮的发现和发明。炼丹朮分'外丹''内丹',李约瑟倾向于'内丹',即所谓生理炼丹术( Physiological alchemy )”,第五分册专论述了'内丹'

这部旷世巨著全套七卷34分册已有英、汉、法、德、日、意、西班牙文翻译本。

二战战后, 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首任部长。

197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83年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2年莸英女皇授予荣誉勋爵衔。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爱因斯坦金奖”。他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爱, 曾获得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他是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郭本道简介:

郭本道(1901---1948) 山东沾化县人, 1924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24毕业后入研究院钻研神学, 1927年获神学硕士学位, 并专事著述。1934年受聘任教河南大学政治系、哲学系, 后任山东大学文学系主任兼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 他精通英、法、德多种文字,获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 为避免日军盗窃和破坏文物, 他将燕京大学图书馆全套线装本一部汇集收藏大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道藏】搬到华西保存,令华西坝上的大师们大饱眼福。并转到了华西协合大学任教授, 专志学朮研究, 曾在青城山灵岩山寺中研究佛経与中国哲学。

抗战结束, 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 黑格尔洛克. 马克莱.休谟, 还有中国哲学史二十四史简论等书。其中黑格尔英译本, 获牛津大学列作教学参考书。

 

参考资料:

1.文章摘自华西口腔学子、香港牙医师张胜楷的【华西情敬仰李约瑟及其同事】;

2.李约瑟照片来自百度网;

3.钟楼照片作者提供。

 

邓长春 2019.10.13 于华西坝

返回上页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