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谊救护队队员
杨光曦
2014年7月14日,光瑜和光曦拜访了陈先德老人,陈老年已九十一岁, 虽身患多种老年性疾病,但是精神矍铄、头脑清楚、记忆尚好。(图1)陈老先生家与我家是世交,说起上一辈人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父亲陈序宾医师早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在遂宁博济医院行医,后来在成都开办绪宾医院,是著名的儿科医生。陈老对我说,你长得很像你的父亲。
光瑜拿出自己带来的公谊救护队资料给陈老看。当他看到那些七十多年以前自己十分熟悉的“队标”、“队服”、“队车”及车队所驻扎的车场以及队员们 的合影时,眼里露出了几许亮光,连连说到,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公谊救护队。于是,老人渐渐打开了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闸门,娓娓讲起了那段终身难忘,又从未向任何人提及的历史往事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在战争中遭受日寇铁蹄恣意蹂躏的苦难被西方媒体广为报道。英美一些反战组织决定为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英国公谊救护队就是其中之一。
公谊会(The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会中的一个分支。公谊会的教友认为:人人生命皆有价值,暴力和战争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公谊会自十六世纪成立时,就努力通过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促进和平。公谊会教友都是教授、医师、教师等高级知识分子,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
图2 公谊救伤队队徽
公谊救护队(Friends Ambulance Unit, FAU)(图2)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部份公谊会教友和“拒服兵役者”自愿建立起来的国际救援小组,其宗旨是为战争受害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Mr. Amold Rownthee和Mr. Paul Cadbu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公谊救护队的创始人。其中Mr. P. Cadbury有一个大家族,他家拥有一个以家族姓氏Cadbury命名的巧克力公司,公司的注册商标就是以他家族传统签名的字体为图案。这家巧克力公司是英国著名的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现在中国市场上也有这家公司的巧克力产品出售,中文名字叫吉百利。(图3)在此基础上,他们家族用自家企业获取的利润成立了一个凯氏和平基金,专用于和平事业。
图三 英国及中国市场上的Cadbury 巧克力糖。左上角是其商标。
1985年,Mr. P.Cadbury的儿子Mr. Edward Cadbury重访华西坝,而Edward原来就是公谊救护队的队员,在华西坝住过一段时间。在访华西坝时会见了老朋友杨振华夫妇,在杨振华的陪同下参观了由他父亲捐建的华西教育学院大楼,也就是现在的第五教学大楼。
他向杨振华介绍说,现在有一个世界性医学界的大会,叫“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大会”(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Prevent Nuclear War. IPPNW),他已经参加了几次了,问杨振华愿不愿意参加这个会议。杨振华说十分愿意参加这个会议。他说,你在中国办好出国手续,我来办你的邀请信,出国的一切费用都由凯氏基金来承担。杨振华在国内办好了一切手续,到卫生部办理相关手续时,由于部里有些人知道公谊救护队的事情,有人甚至在延安接待过公谊救护队,所以在部里办得很顺利。这年杨振华作为国际知名医学专家,与卫生部顾问马海德教授、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吴蔚然教授作为观察员,代表中国一同出席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大会(IPPNW)。会后杨振华应邀访问了英国,在那里他会见了很多华西老校友和公谊会的老朋友。后来连续几年杨振华在凯氏基金的帮助下,出席了在不同国家召开的IPPNW大会。
1941年5月,公谊救护队从英国出发乘船到达仰光。首批到达云南的四人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的亨利.罗德维尔(Herry Rodwell)是出生在华西坝的,他父亲是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师。亨利说得一口流利的成都话,对中国十分了解熟悉。对于他的伙伴们来说,中国则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以后公谊救护队的其它队员陆续到达,到十二月时队员已有四十人。后来陆续有中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新西兰人等其它国家的人员加入进来,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性队伍。
抵达中国后,公谊救护队发现,将西方提供的医疗设备经滇缅公路运达中国各地是当务之急。医疗物资在仰光上岸,装满车队,经滇缅公路运到内地的各教会医院,如成都的华西医院、遂宁的博济医院、三台的仁慈医院等,为伤员和民众服务。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南亚,滇缅公路被阻断,这些物资只能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空运到昆明,然后公谊救护队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崎岖山路上运输。救护队的总部设在云南曲靖,车队分别向云、贵、川、桂、陕、陇等各地运输过去。
1942年在华西协中就读的陈先德不愿在学校读书了,在征得父母同意后,由加拿大教师云从龙(Prof. Leslie Earl Willmott)和英籍广益学舍舍长华琴声女士(Ms. A.I.Auctchinson)介绍参加了公谊救护队。除父母外,家里任何人都不知道他走的真实缘由,大家都以为他就是个爱玩耍的孩子,喜欢开着车到处去玩。他们一路上经过贵阳等地,同去的有五个人受不了路途上的艰辛万苦,半途而废返回了成都。仅陈先德和张兴德俩人咬牙坚持到达了公谊救护队总部——云南曲靖。他俩作为新队员,在这里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救护队负责人任桐年(Tony Reynolds)给他们发放了队服,被盖等,成为了正式的公谊救护队队员。发给他们的救护队队服其实就是英军的军装。
陈老说,公谊救护队的成员有两部份人,一部份是队员,队员没有工资,每月只有几块零花钱,几包香烟和几块巧克力糖,陈老属于队员。另一部份人是雇员,是雇来工作的,他们是有工资的。雇员中有修车的吴慎章、吴润章兄弟。
来到救护队后,他们就投入到了一次次紧张的运输任务中。他们以三辆车为一个小组,分头运输医疗物资。这些小组穿行在西部诸省的崇山峻岭之中,山区的道路十分难行,生活也非常困难,但队员们都十分乐观,如果碰上能吃到糖醋里脊或蕃茄炒鸡蛋,则是大家非常开心的事。从贵阳到重庆要经过惊险的二十四道弯才能到遵义。
救护队的车队起先只有公谊会的,他们开的车是雪佛兰牌的。后来有万国红十字会(International Red Cross,IRC)的车队也加入进来了,他们的车是道奇牌的。魏福林老司机、王宝山司机都是万国红十字会的。车队运输的物资均为布匹、医药器材。
一次从曲靖回贵阳,途径盘江一个小镇时,汽车抛锚了。贵州山区都是穷乡僻壤,经常都有土匪、棒佬二出没进行抢劫。我们到镇上找到镇长,说我们是行政院的车队,车子在这里抛锚了,请求政府保护。镇长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派了四五个人背着枪来了。他们说,你们放心,有我们在这里,没得事的。果然,我们没有任何事,而另外一个商队的车就被抢得精光。
在山路上行车,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翻车,掉下坡去(图5)。记得我们翻过两次车,一次是在贵阳到成都的路上,一次还死过一个队员。一个名叫道格拉斯的英国队员在曲靖患上了痢疾,返回贵阳三天后就不幸死了,埋葬在黔灵山上。
图4 西部山区崎岖的山路——24道拐。
日军占领了仰光后,车队的汽油供给成了大问题,只好把汽车改装成以木炭提供动力的车辆,利用木炭燃烧所产生的煤气为动力行车。(图6)每天队员们都要把木炭砸烂成核桃大小的碎块,提供燃烧。这种煤气的动力远不如汽油的动力来得大,汽车的速度慢了很多。在上坡的时候走几步就停下来,队员们就用三角形的木头楔子塞在车轮后面,防止下滑。等到煤气动力足够时,抽出木头又继续走一段,反反复复如此,行车的艰难可想而知。有时候抽木头不小心,手还会被车轮伤着,很多队员的手都布满了伤痕。
图5 一次途中翻车
车队在贵阳住在黄土坡。到重庆时,驻地在南岸四公里半那个地方,那里叫梅阁庙,离此处不远的地方就是蒋介石的公馆。车队到了成都就住在华西坝,是住在华西医院的解剖楼上,从窗户望下去可以看到用作解剖的尸体。(注:当时解剖系是在现在的第八教学楼)
后来车队要往西北延安运送医药物资,那里是八路军的所在地,没有路条是不能去的,我们就请宋庆龄女士开了路条,这样车队才能过去。到兰州时车队买到了汽油。到延安后,车队受到毛泽东、朱德的接见和感谢,被视为贵宾。离开延安时,又顺带送十几个战士到重庆,他们都没有带武器,沿途与国民党官兵遭遇了几次紧张的冲突,最终还是顺利到达重庆,受到周恩来的亲自感谢。回来的时候,我们带回了三卡车的汽油。
队员干天爵和张德兴留在了延安,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大干部。
陈老说,我在公谊救护队干了两年后,父亲认为我还是应该回到学校继续读完书,就把我叫回到成都,在华大读先修班,然后在华大读农艺系。可是毕业后并没有做农艺师,而是跟到父亲学医,这样后来我就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其实,我的性格就是一个爱耍的人,不想读书,所以读了两年就跑了,正好有救护队的事,就这样在那里干了两年。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我都没得事,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对人说起过这些事,别人都不知道。这时在一旁的儿子也说,就是,我从来就没有听到他说过这些事,今天才是头一次听到他这么详细地讲起。
我们说,你们做的这些事是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人民应该永远铭记着你们的功勋,现在是应该还历史真实面貌的时候了。
在谈到抗日战争中,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的时候,往往人们的印像中就是白求恩大夫、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飞虎队等。其实公谊救护队的贡献并不亚于他们。如果说飞虎队是在抗日战争第一线的国际战斗大队,那么公谊救护队则是抗日战争中后勤战线上的一支国际运输大队。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和中国远征军一样,公谊救护队的光辉事迹被湮没了。现在在抗日战争胜利即将迎来七十个年头的时候,应该让人们认识并记住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公谊救护队!
图6 给车添加木炭
由于公谊救护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作的贡献,1947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及诺贝尔勋章。(图7)颁奖词写道:“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是由一些默默无名的人做出的难以忘怀的善举,贵格会(公谊会的另一个称呼)的贡献促进了国际之间的兄弟情谊。”
图7 诺贝尔勋章
现在西安市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今年四月与英国公谊救护队联合举办了《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队》展览,(图8)向世人展示了这一不为人们所了解的历史真像,希望有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缅怀他们!
图8 西安的展览
公谊救护队队员们,你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应该永远为国人所敬仰的一代功臣!
Y.G.X. 2014.7.20.
主 页 | 人物掌故 | 往事如烟 | 趣闻轶事 | 岁月留痕 | 联络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