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老前辈---陈耀真

 

    陈耀真,眼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培养眼科人才,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综合眼科中心 ;还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一生为防盲而奋斗。

    陈耀真,祖籍广东台山,1899年12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父亲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回国后在福州、南京等地教书。陈耀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勤奋好学。可惜其父早逝,家境变得贫困,他不得不于中学毕业后在香港的眼镜店做店员,后去美国勤工俭学。1921年,他人波士顿大学学习,1923年获得理学士学位,192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还到餐馆洗碗或做家庭清洁工、电话接线员等。1927~1928年在密歇根州杰克逊市富特纪念医院(Foote Memorial Hospital)做实习医生。1929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威尔默眼科研究所(JohnsHopkins University Wilmer Ophthalmological Institute)任研究员。在此期间他本人或与美国多位眼科专家合作,以英、德、西班牙等文种发表11篇论文,刊登于American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美国眼科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Physiology(《美国生理杂志》)、Revista Cubanade Oto-Neuro-Oftalmiatria(《古巴耳鼻喉神经眼科杂志》)、Zeitschrift Für Augenheilkunde(《德国眼科杂志》)等刊物上。1934年回国。1934~1939年在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医学院任眼科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陈耀真随大学内迁到四川成都。1939~1950年任华西大学医学院存仁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往返香港和云南、贵州、四川之间,运送红十字会药物到后方医院,抢救病员,并一直坚持在教学岗位上。

  陈耀真一生勤奋好学,通晓英、德、法、西班牙等多国文字。他精心治学,不顾寒暑伏案疾书,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陈耀真一生俭朴,幽默风趣,与人平易相处,不论医院工人、厨师、小店售货员、三轮车夫,都能与之随便交谈,和睦相处。

  1985年为了庆贺他回国执教51周年,来自22个国家的759位眼科同道,在广州市召开了中国首届国际眼科会议,出版了他的论文集。他和国内外好友、学生一起设立陈耀真基金。从1986年起,每年颁发一次陈耀真奖,以奖励在眼科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中、青年眼科工作者。在他1986年逝世前夕,设在美国的重要国际眼科学术机构“视觉与眼科研究会”为他颁发了“特殊贡献奖”。1988年建立了陈耀真纪念讲座,每年一次,由著名学者作特邀演讲来缅怀他。

从事医学教育事业培养眼科专业人才

  陈耀真从1934年回国一直到1986年逝世,前后52年一直坚持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他治学严谨,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他深入医疗工作,通过查房、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等培养年轻医生。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眼科人才和骨干。他的第一代学生在50年代都已成为国内著名大学或医院的眼科教授、主任等。他的第二代、第三代学生已大都成了国内眼科的骨干力量。直到他80岁高龄,还培养着第四代学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国内,他也是最早接受各地眼科进修医生者。

  1950年他翻译了C.H.May所著的Manual of the Diseases of the Eye(《梅氏眼科学》)第20版,作为医学生和青年医生用的教材。1963年,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教科书——《眼科学》。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仅中山眼科中心就出版了20本眼科教科书或参考书。平时他鼓励青年医生多读书、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写出论著。他所领导的眼科教研室是发表眼科论文较多的单位。

  他不仅关心扶植青年医生成长,还重视培养眼科技术人员。他亲自带动培养了一批从事屈光诊治、视野检查、临床技术等人员和病理、生物化学等研究人员。

发展现代眼科学,建立教育、医疗、科研、与防盲的眼科中心

  陈耀真回国后的几十年间,一直想着发展中国的现代眼科学,使之迈入世界现代眼科学之林。他从培养眼科人才开始,一步一步建立中国眼科骨干队伍。无论在成都或广州,每到一地他都推动建立眼科学会,恢复和创办学术刊物,促进学术交流。

  陈耀真一直想建立一个能将基础医学科学与临床眼科学融合发展的新型眼科教学、医疗、科学研究体系。他自1955年培养眼科研究生起,就有规划地培养各种专业骨干,以教、带、培配备防盲、视觉生理、眼生物化学等各种干部,还建立了眼科病理实验室,1964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建立了眼科研究室,1965年建立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最大的一所眼科医院。198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建立眼科研究所,1983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眼科教育、医疗、科学研究和防盲等任务于一身的新型眼科综合体——中山眼科中心。眼科中心包括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和防盲治盲办公室。现在中山眼科中心已成为世界20个大眼科中心之一。中山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是国家教委审定的全国眼科学重点学科点。

  陈耀真最早在中国眼科学领域开创培养了交叉科学人才。从1965年起,他把生物物理学、化学专业人才引进到眼病和视觉研究中,以培养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人才。1983年后,这种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一个体系,先后有光学物理-眼科、生物化学-眼科、生物学-眼科、生物力学-视觉、无线电工程学-视觉、化工-眼科等结合的人才。在医学领域里也培养起耳鼻喉科硕士-眼科博士的高级人才。中山眼科中心则成为培养这类特殊眼科人才的基地。

 

致力于中国眼科史的研究,宏扬祖国医学

  陈耀真注意到国外的医学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对中国眼科史的介绍,回国后便一心致力于研究中国眼科史。他学习古汉语,钻研甲骨文,查阅大量古籍、史书,访问古迹,采集与眼科有联系的史料,了解中草药。他每到一处都用心观察民间建筑、日常用品和人们的穿戴。通过对民间屋檐放置的特点、宽窄,灯笼的式样,遮帽的类型颜色,以及额上扎的头花等等观察分析古代人民对光学的认识。从民间食谱、中药成分分析这些物质对眼的营养价值和保护作用,研究中国古代预防眼病的医学思想。他在1965年出版《眼科全书》,第一卷上发表的“中国眼科史”是他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中有关眼科学资料的结果。他证明早在宋代,眼科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他还证明中国假眼配置术已见于唐代(公元9世纪),早于其他国家600多年。《荀子》、《史记》中的“重瞳症”是世界上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他研究中国古代关于青光眼、眼外伤等病的防治。从对欧阳修、陆游、杜甫等人的眼病描述,研究中国古代对眼病的认识和医术。1963年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眼科学》中,把《我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列为第一章。1981年他作为贵宾在日本眼科大会上作了以《华佗——中国外科之父》为题的学术报告。他的工作曾受到当代研究中国科技发明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注意。

宣传防治眼病知识,积极防盲

  陈耀真30年代回国后注意到广大人民备受眼病之苦,决心走出医院大门,送医到群众中去。他曾到济南孤儿院去义医。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入到川北山区为羌、藏各族人民防治眼病。他积极组织防盲协会,亲自编写各种常见致盲眼病的资料,向群众宣传防治眼病的基本知识,同时免费为贫苦群众诊病。他带着青年医生远行治病,甚至染上一身虱子而归。50年代时,他带领眼科医生和学生到盲童学校、盲人工厂以及麻风病院去防治眼病。80年代,仍亲自到广东、海南等侨乡、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眼病。他的足迹遍及西北、西南、华东、华南,为汉、回、羌、藏、黎、壮等民族同胞防盲治盲。在他和夫人毛文书教授的影响下,中国第一个眼科中心建立了具有与眼科医院、研究所同样重要地位的防盲治盲办公室。组织一批又一批眼科工作者上山下乡,到边远地区去服务,面向千千万万群众作眼病防治。他扩大了与国际防盲机构的合作,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防盲机构、海伦·凯勒国际防盲会(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等建立联系或合作,并通过国际防盲会议、国际眼科大会、学术刊物等,将中国防盲实践取得的经验广泛传播到全世界。

(作者:吴乐正)

 

往事如烟 人物掌故 岁月留痕 趣闻轶事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