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路小洋楼

 

校中路是华西坝上众多道路中的一条,它东起于女生院,横贯华西坝中部向西直达校西门。这是一条正东西走向的道路,在路经加拿大学校,即现在的第七教学楼处向北拐了一个二十度的小弯,然后达到校西红门。它是校园中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在这条路的两边分布着一些大楼和景点。(图1

 

东西走向的校中路是一条林荫大道,小溪沿着它向东流

 

校中路东边的起点就是女生院的大门(图2)。向西走去,穿过校东路不远处,路的北边就是由一片竹林和树木围绕着的“对牛弹琴”景点。竹林东侧有一条小斜路从校中路通到老图书馆去,这条小斜路的边上有两间房子,就是著名的“华西坝蛋烘糕”小食店,兼卖担担面,华西人最爱光顾它。在校中路南边与“对牛弹琴”相对的是校园南北中轴线上的那条小河,以及河上的“鸳鸯小桥”(图3),小河一直流到钟楼背面的半月形荷花池。

 

2   校中路从女生院大门开始

 

校中路及南北侧的“鸳鸯小桥”和“对牛弹琴”,

斜路边两间平房是华西坝蛋烘糕店铺。

 

校中路继续向西来到二广场和赫斐院,二广场在路的北边,赫斐院则在路南边(图4)。五六十年代,学校每个周末都在二广场演坝坝电影,华西坝人们纷纷带着小凳子前来看电影。二广场西侧,一座造型别致的大楼——万德门大楼矗立在校中路的北侧(图5)。万德门大楼正中楼顶上有一个中式二层八角塔楼立在上面,这是校园里除钟塔外,五个带塔的大楼之一,另外四个是赫斐院塔楼、广益坝上的亚克门塔楼、新医院的八角楼和后坝华西协中主楼的塔楼。从校南路向北来的谐和路也在这里与校中路相交汇。

 

校中路南北侧的赫斐院和二广场

带塔楼的万德门

 

再往西去就可以看得到路南边的大坝子,又叫着华英球场或一广场。这是校园里最大的一块草坪,成都市最好的一个天然草皮足球场就在这里。这个足球场见证了1941年华西足球队战胜英国皇家空军足球队的那场精彩比赛。这里还是“柳塘压雪”和“孤岛天堂”两景点的所在地(图6)。在校中路北边和一广场相对的就是1949年竣工的新礼堂(图7),这里经常有周末舞会或音乐会。

 

一广场足球场

校中路北侧的新礼堂

 

 

 

再往西去,校西路朝北走来到此处与校中路交汇成为一个十字路口。沿校西路东侧流来的小溪流,在这个路口转九十度的直角弯,又沿校中路南侧向东一直流过去。这小溪每穿过一条路,就有一座小桥,所以这小溪上有好几座小桥。从校西路南侧起,沿小溪流堤岸上一路下去全是一排高大的垂柳,校中路北侧与垂柳相对的是一排楠木大树,这样就使得校中路成为夹在垂柳和楠木树之间的一条林荫道,夏天可以避免骄阳的照射(图1)。像这样的林荫道路,在华西坝上不在少数,从而使华西坝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园林式学校。

在校中路和校西路的这个路口的西北角是明德学生宿舍,五大学时期为中央大学所用,后来又成为仁济护士职业学校校址,解放后变为四川医学院的实习医生宿舍。1939611日,日本飞机对成都的大轰炸中,明德宿舍以及紧相邻的医科楼、新建中的新医院部份被炸,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药学系女生,当时的急救队队员黄孝卓当场中弹牺牲,少部份人员受伤。这是日本侵略者对华西坝犯下的滔天罪行。

从这个路口再向西走,路南面是加拿大学校,又俗称“弟弟学校”。校中路在这里向西北方向转了一个小弯(图8),一直到校西红门终止。医牙科楼,即现在的第八教学楼在校西门东边,校中路的北边。医牙科楼与新医院楼房围成一个大院,称为“医学城堡”,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医学基地(图9)。八教学楼对面,路的南边原来是药学系楼,解放后改为川医卫校。在加拿大学校和卫校之间有两栋小洋房,是校中路上唯一的两座职工宿舍楼。

 

校中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医学城堡,右下边小楼房是校中路一号楼房

 

   校中路两边主要是办公、教学的楼房,及运动场,因此在校中路上行走的人员更多些,上下课、办公和到运动场去的人员远比校园里其它道路上行走的人员要多得多,它所承担行走的任务更重,是华西坝上一条重要的道路(图10)。

 

10  校中路上学生们去上课

 

校中路上还发生过一次凶杀案。1930530日傍晚,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化学系主任的苏道璞博士,他下班骑自行车回家途中,在赫斐院前的校中路上被几个歹徒打死抢走自行车,使全校师生员工痛失倍受尊敬的校长和老师。不过很快凶手就被捕归案,得到了应有的处决,还了苏先生一个公道。

华西坝上的职工宿舍楼房分布在校园很多地方,如校南路、校北路、校西路、华西后坝、广益坝、宁村、鲁村、天竺园、西园等处,唯独校中路和校东路的职工宿舍很少,各只有两座小楼房。

校中路上的这两栋小楼房就是校中路一号和二号,一号楼距八教学楼更近点,在西边。二号楼在东边,更靠近加拿大学校,它们都在校中路南边,两个楼的大门正对着医院八角楼。一号西边围墙外面是川医卫校。这两栋楼房相邻,而且房屋结构也完全一样,只不过它俩的结构方向刚好相反,就好像是化学分子结构中的右旋体和左旋体一样。一号楼房的正面是朝北,而二号楼房的正面是朝西面的。

1952年,华西坝上的外籍教师全部离开中国回国去了,他们所居住的小楼房都空出来,这样华西的教师们就有机会住进这些小洋楼。我家在这年春天从广益坝搬到了校中路一号(图11),住在二楼整整一层。当时家里的人也比较多,有外婆、爸爸、妈妈、我兄妹三人,还有大舅、大舅妈、二姨、二姨父、二舅。幺舅当时正在读华西大学药学系,住在学生宿舍。一楼是牙科的刘臣恒一家居住,不过他家没有住多久的时间就搬到广益坝去了。1953年院系调整后,李清潭一家四口人搬来住一楼,与我家成为邻居。我爸和李清潭早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是同班同学,后来李清潭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工作,现在经过院系调整,两个老同学又一起在华西外科工作,而且还同住一座楼房成为邻居,两个老同学十分高兴地重逢了。直到1960年李清潭被调到青海医学院时,他家才搬走。

 

11  校中路一号楼房

 

在二号楼居住的有杨嘉良一家人住二楼,曾子耀一家住在一层楼。那时两个楼几家人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一号有我、光瑜、光理、李肇飞、李泗长,(图12)二号有杨崇礼、杨崇智等,上学也都在大学路小学,经常一起上下学。

 

12  光曦、肇飞、泗长和光理

 

 

两个楼的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打仗”,两边各自用树枝修起茅草屋,作为自己的“司令部”,用玩具枪或自己做的木头枪、竹枪来打仗,嘴里不停地发出“砰、砰、砰......”的“枪声”,非常开心。我们还用小竹管做一种叫“啵啵枪”的玩具,它可以利用压缩气体的原理,来发射用一团纸做的“子弹”,十分好玩。

一号和二号都在同一个围墙的院子里,但是各有各自的大门。从一号大门进来,有一条小路把两边院坝分隔开来,小路两边是各自的草坪,草坪是人们活动的地方。那时院子四周边上都种有很多花草,我们这边有大丽花,又叫红苕花,花朵很大,是红花或黄花。有一种专门供观赏的豌豆花,这是一种以花来作为观赏为主的豌豆品种,并不是用来吃的那种豌豆。它开的花有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各种颜色的花非常好看。在房屋墙脚四周长有一种叫“龙爪花”的植物,它的植株像现在的“炮打四门”花一样,叶子也是长条形的,开花时也从中心长出一根长茎,顶端开出七八朵白花,也十分好看。

院子里还生长着一些果树,有李树、柿树、气柑树、枇杷树、桑树等,果子成熟后就可以采摘来吃。一号大门傍边长有一笼竹子,二号的草坪中也长有一笼竹子。我们院子靠西边的墙边有一棵大柳树,有时我爬上树去玩。五十年代中,一场大雨后,大柳树连根倒在院子里,学校派工人把它锯断处理掉了。

到困难年代,这些草坪被开垦出来,每家人分得一块地用来种瓜菜,以此来改善伙食。那时我正上高中,每天早上都要挑一担粪水,浇完菜后才去学校上学。这些事情在现在的孩子们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怪事。

一号楼和二号楼陆陆续续有些人家搬来居住,或又搬走的。我们一号楼先后有杨光华家、王顺靖家、罗成仁家、叶政书家、杨志明家、沈文雅家、魏松全家等住进来,有的住了几年后又搬走了,另外又有新的人家搬进来住。一号楼最多时住进了八家人,但是只有我家住得最久,共在这里住了四十五年。1997年母亲去世后,我家又搬回到广益坝新修的宿舍楼居住。

二号楼陆续有杨嘉良家、曾子耀家、罗自强家、张怀斌家、林翠蓉家、刘冰蓉家住进来,还有哪些人家住过,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也是住得有七八家人吧。

1958年,成都市修建当时号称的“电车路”,现在称之为的人民南路,从北到南把华西坝分隔成东西两半,校中路也同时被截成了东西两段。在新的人民南路上,华西坝东西两半校中路的位置,新开设了大校门一直沿用至今(图13)。

 

 

13  人民南路上的大校门

 

 

 

14  重建的老华西大校门

 

 

15  原校中路一号大门外的银杏树及新建的科教大楼

 

 

杨光曦于 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