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行

杨光曦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王朝的首都,她与罗马、开罗、雅典一起成为世界上的四大古都,也是我国古代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因此西安在我国具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迹,要了解华夏历史的发展,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201472日,我乘坐飞机到达西安,与先到这里的光瑜汇合。下午我们就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我们问好了路,坐公交车到达北新街,“八办”就座落在这条街上。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西安的办事处,现在已成为了纪念馆,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馆内举办有不少的展览。我们找到了公谊救护队的展览(图1),

 

进去看了一阵。光瑜说,我们还是抓紧时间找到这个展览的负责人,和他们交流一下。于是我俩找到办公室,对他们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他们马上带我们去见馆长。光瑜说,自己是从英国伦敦回来的。在伦敦经常参加公谊会的活动,认识一位叫大卫.布朗的人。他告诉我,在中国西安有一个公谊救护队的展览,让我来看看。光瑜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到办这个展览的?馆长说,我们陕西省文物局与英国有一个文化交流项目,20134月到伦敦访问时,认识了这位大卫.布朗教授,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就是抗战时期英国公谊救护队在中国援助抗战的事迹,而且他保存有大量公谊救护队活动的资料和照片。听他介绍后,我们十分感兴趣,问他能不能提供一些资料给我们,回来办展览。教授十分慷慨地答应了,送了部份照片和资料给我们。回国后,我们就紧张地进行筹备工作,终于在今年四月中旬正式揭幕了这个取名为《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队》的展览。开幕那天,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都来作了现场报道,以扩大影响面。馆长说,原来我们不知道公谊救护队的事,更没想到公谊救护队竟然做过这么多帮助中国抗战的事情。从照片资料中可以看到,救护队里不仅有英国等外国友人,而且还有很多中国人参加进来,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救护队。但是教授说,他只有英国人那部份的全部资料,却没有队里中国队员的资料,而感到十分遗憾。馆长说,我们也只有这些带回来的资料,而且都是英国人的,中国人的就一点也没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人们来参观,再通过参观者去扩大影响,寻找现健在的中国救护队员,或者他们的后代,并通过他们来提供救护队的第一手资料,补充上中国救护队员的事迹,这样就使展览内容更加完善了。只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

 

光瑜说,我听了大卫讲了这件事后,就把从他那里得到的一些照片资料在网上发给了自己的一些朋友看,没有想到还真有人回复了信息过来。成都的一位朋友陈光孟告诉我,他的大伯就是公谊救护队的,但是过去家里的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只知道大伯最喜欢开汽车耍,经常开起车子到处玩,他也从来没有对家人讲过他做的这些事情,还是很多年以后才隐隐约约地听到过一点,而且他大伯现在还健在,已经九十三岁了,叫陈先德,英文名叫做布鲁斯。光瑜把陈大伯的近照给他们看。馆长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表明中国队员中现在还有人在,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消息传来。

 

我们又向他们介绍了公谊会的基本情况,公谊会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谊会的成员都是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教友,因此他们才有成立救护队来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行动。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就建立了“公谊救护队”为在战争中受害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后,我们又回到展室,光瑜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人物、事情告诉了工作人员,他们十分认真地记下来,表示要充实进展览去。他们请光瑜回英国时带去对大卫.布朗的问候。

 

从这里出来后,光瑜说我们现在去大唐芙蓉园看看,就坐上公交车一路到了西南方向的大唐芙蓉园。我出示了老年证,获得了老年免费门票。光瑜也试着把她的英国护照递给售票员,说明也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没想到这位女售票员一视同仁,仍将她视为老年人,也给了她一张老年免费券。这是光瑜多次回国来的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获得的老年免费参观券。看来这位年青的女售票员并不是那种机械执行制度的工作人员,还是挺有人性化的。

 

大唐芙蓉园是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秦汉皇家园林遗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展现大唐盛世的一处大型景观。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在当时还称为长安的  曲江池畔,利用山水相间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建起了大型皇家禁苑。后来在大唐贞观盛世,更加进一步扩大建设,修建了紫云楼、芙蓉园、杏园等楼阁庭园。唐明皇李隆基每年必带上宠妃杨玉环及众大臣等,登上紫云楼,欣赏歌舞,赐宴群臣,凭栏观望园外万民游江之盛况,好一番大唐盛况!

 

芙蓉园里三百多亩的水面,碧波荡漾,四周以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杏园、长廊等楼台亭苑环绕,大唐皇家禁苑规模可见一斑(图2)。

 

我们在园中歇息,欣赏着暮日下的芙蓉园美景。湖上游弋的小舟,一弯半月升在紧靠芙蓉园旁的大雁塔顶,巍峨雄伟的紫云楼,似乎述说古代帝王的奢华。

 

夜幕降临后,园内华灯齐放,把芙蓉园妆扮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岸上的灯火与水中的倒影竟相争艳。突然一大片水幕在紫云楼前的水面上升起,紧接着水幕上放映出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动画片,吸引着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由家长陪伴的无数小朋友,随着孙悟空的一举一动,孩子们爆发出一阵阵的欢笑声。

 

第二天我们随旅游团来到西安东边临潼骊山风景区中的华清池。华清池是著名的温泉,水温长年恒定在四十三度,水质无色无味十分透明,富含数十种天然矿物质,是非常优质的温泉水。在这里留下了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宠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正是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引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专门在这里为宠爱的杨贵妃修起了浴池——“芙蓉汤”(图3)。

 

 

皇家的浴池是不能与平民的浴池相同,而取名为“御汤”以示区别。“芙蓉汤”是李隆基送给杨贵妃的三件礼物之一,该汤池形似盛开的芙蓉花,故名。另外两件礼物,一件是杨贵妃双手佩戴的一对冰花玉环。这对玉环是用陕西蓝田出产的蓝田玉制成。蓝田玉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之久,成语“完璧归赵”中的那块著名的和氏璧就是用蓝田玉做成的。冰花玉是蓝田玉中之上品,可见唐明皇对杨玉环的宠爱程度。另一件礼物就是一个修建在“芙蓉汤”旁一个高台上的小亭子,取名“晾发台”(图4),这个亭子是专供杨贵妃沐浴完毕后,在此晾晒一头长发用的。贵妃把头枕在栏杆上,将乌黑长发垂在栏杆外,让自然的微风把湿漉的头发吹干,要知道古代可是没有电吹风机的。

 

除了杨贵妃的“芙蓉汤”外,还有其它几个汤,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星辰汤”(图5),足足有一个羽毛球场大小,这是缘于唐太宗酷爱运动,如打马球、打猎、游泳等,故他常常在这里游泳。另一个小一点的是唐明皇的“莲华汤”。

 

皇帝沐浴后的温泉水往下流到供大臣们使用的“海棠汤”,这是经皇上恩准供大臣们使用的。于是众大臣高呼“谢主龙恩”,感谢零涕地享受着“沐浴皇恩”的待遇。温水再往下去,就是供为皇家做御膳的官员们沐浴的“尚食汤”。这些御膳官员们要为皇上做御膳,因此沐浴时他们的手不得用来搓脚,以防做御膳时,双手不干净而冒犯了皇上的胃口,所以在这个“尚食汤”里做了六个小圆坑,专门供这些官员们搓去脚上的老皮。另外还有一处“太子汤”是专门供太子们沐浴的,唐代历届的太子如李承乾、李治、李忠、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李重俊、李隆基、李瑛等十位太子都曾在此沐浴。

 

与这些“御汤”相距不远处,是著名的长生殿,它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骊山的行宫(图6)。长生殿外有一盟誓台,俩人在此进行七夕盟誓。台里面生长着一棵连理树,相传此树为他二人亲手所栽,在多年的生长过程中,原本的两棵树相依而长,久而久之便融为一棵树了(图7),象征着他俩许下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著名长诗《长恨歌》就反映了李杨二人的这段旷世爱情悲剧,流传甚广。

   

 

据说古代的这些地面宫殿楼宇,都是木质建筑,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或经战乱,或早火灾,或是别的原因,早已不复存在了踪影,变成了荒地。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找不到华清池的所在地,只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对它还有记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附近农民在此打井取水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从此,依照文献记载的描述,才重新恢复了现在人们所看见的这一切,让我们能重温到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华清池的景象。

 

这个园子里种植有很多石榴树和梨树。石榴是临潼这一带主产的水果之一,果实硕大,果汁甘甜丰富,据说石榴果汁溅在衣裳上是洗不掉的,留下粉红的颜色。于是古代人们就用石榴果汁来染布做成衣裙,女子穿上石榴汁染制的衣裙十分好看,故而女子的裙装又称之为“石榴裙”,这就有了后来“某某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说法。

 

除石榴树外,梨树在这里栽种得也很多,因此这里又称为“梨园”。唐明皇对音乐十分喜爱,他精通音律,且造诣极高。他与杨贵妃一起编制了天籁之声“霓裳羽翼曲”,并由杨贵妃亲自表演。他令宫廷乐府官员李龟年组织乐队驻在梨园教授音乐歌舞,这样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音乐学院,而“梨园”也就成了中国戏曲音乐歌舞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华清池大门外及园内都有杨贵妃沐浴的汉白玉雕像,很多游人在此留影。(图8

与华清池紧相连的是西安事变的旧址——环园,里面有一座五个房间相连的房屋叫“五间厅”。光绪年间临潼知县沈家桢改建温泉驿馆,被赐名“环园”,其中一间内仿贵妃的芙蓉汤修建了一浴池。1900年老佛爷慈禧和光绪皇帝躲避八国联军西巡时,曾在此处就寝。1936年蒋介石来西安时,亦住在五间厅。1212日夜里发生了著名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夜里枪声大作,蒋介石身穿睡袍仓惶夺窗而逃,狼狈地藏身在骊山上的一个石头缝穴。五间厅的窗户,墙壁上留下了不少弹痕,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图9

 

下午我们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参观,在路上导游介绍兵马俑的概况,路过一个四方椎体形小山时,她说,这个小山就是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墓,国家规定,由于现阶段的考古发掘技术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因此秦始皇陵在一百年以内是不会发掘的,但是在它周围的几十个陪伴坑是可以发掘的。现在只是发掘了兵马俑的一、二、三号坑,更多的俑坑等待着今后的发掘。

 

到达兵马俑博物馆大门时,已经有排成长蛇阵的众多中外游客在等待进去,我们也加入了进去。参观兵马俑时,我们的导游就不进去了,而是交给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带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馆开始,秦始皇兵马俑现在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个一号坑是1974年当地的一个农民打井找水时发现的。第二年国务院决定在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建立博物馆,进一步发掘,于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庞大的地下军队重现于世,而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站在一号坑的看台上,可以看到下面一队队剽悍威武的官兵列成的纵队,每列纵队都由厚厚的土墙分隔开来(图10),每个俑士身高都在一米八以上,有的高达两米,完全是一副北方壮汉的形象。他们的面部神态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绝不重复。唯一相同的是都流着八字胡,而且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壮年汉子都无一例外,这是秦代男性美的一个标志 。

 

讲解员指着其中一垛土墙对大家说,你们看见那里有一个小坟没有,这个小坟是民国时期一户人家的坟墓,刚好修在兵马俑的这垛墙体上,墙体足够宽,正好容得下这座坟,如果偏一点打在秦俑的位置上,兵马俑就会提前几十年被发现。再往后面看去,一些秦代的土砖堆散在坑里,都是那种城墙砖,有些砖堆有烧黑的痕迹,表明在此处烧制过土砖。再往后有些横七竖八的破碎佣躺在坑里,他们正等待着专业人员的修复,修复好的俑就会像前面那些列队的俑一样,放回他们原来的位置用来展示。

 

二号坑和三号坑都比一号坑小很多,但是里面俑的身份却比一号坑的俑要高很多,都是武将官员级别的,这从他们的发式和身上的衣着就可以分辨出来。

 

来到展览室,里面有出土的铜马车,这是由青铜铸造的,车上的铜伞可以任意方向转动,为主人避阳,铜马的鬃毛栩栩如生精细入微。一柄闪着寒光的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刀架上(图11)。据说发现这柄剑时,剑体被一重物压着,剑身呈弯曲状,当考古人员小心易易地移开重物时,此剑便“嗖”地一下恢复成笔直的模样,让在场的人们惊诧不已。试试它的刀口,还很相当锋利,真佩服两千多年前古代工匠们的高超冶炼技术,感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愧是一个聪明智慧勤劳的民族!中华大地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一位老人在展柜旁签名售书,原来他就是发现兵马俑的第一人——杨元华。由于他的发现,国家给予他荣誉和奖励。而他又把奖励用在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上,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他成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

 

4日,我们到中国名山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华山是花岗岩形成的大山,整个山体就像一块无比巨大的花岗岩石头,因此不像别的山完全被树木覆盖,它很多地方都是以裸露的石头出现的。仅仅在石头缝里生长着一些松树、花草。由于它是这样裸露的石头山,而且山势险峻,故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华山有五座主峰,分别称为东峰、南峰、西峰、北峰和中峰。它们分布的位置形状像人的手掌一样,五个手指头就代表这五座山峰,其中最高的为南峰,也就是中指代表的那座,最矮的是北峰,也就是拇指代表的那座。伸出自己的手掌来,就可以看到它们代表这五峰的形状。

 

我们进入山门后,乘坐索道登第三高度的西峰。在前山,山上的植被与别处的还很相同,山体都被树木遮蔽着。当索道翻过一个山头的时候,突然前方迎面扑来的景色让我们大为惊异。一座巨大的石头山兀突上升直向我们扑来(图12)。我们和同舱的韩国游人不禁同时发出“哇!”的惊叹声。从来都未见过这样壮观的景象,只有在飞快行驶的索道上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徒步登山是绝对没有这样的感觉,真的太震撼了!

 

索道的终点站是修建在西峰的一个山洞里,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西峰又名莲花山,海拔高度2082.6米,上来时一片云雾还环绕着它,时隐时现的山峰犹如仙境一般(图13)。很多游客在此处赏景。我注意到在石头山崖边立起来一排石栏杆,它们以粗大的铁链连接着,这是采取的安全措施,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可是在铁链上却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铁锁和红布条。原来这是游客们挂上的同心锁、连心锁、平安锁登等,以求上苍保佑亲人、家人、恋人、爱人的幸福、平安、健康,也有人在山上的道观里烧香祈拜。西峰上还有“沉香劈山救母”、“摘星石、“莲花洞”等景观,引得游客们人头攒动。

 

我们在山上四处观看,远处的美景简直目不暇接,苍松、云海、群山尽收眼底,深深地感到祖国山河到处都有不一样的壮丽。

 

沿着山路向北峰走去,我注意到有些地方的山路是在原来较窄的地方加宽了的,新凿开的石痕清晰可见,有些地方的斜面还增添了石料把它改为平面,这些都是为了保障游人安全的措施,非常好!从西峰到北峰,一路全是下坡路,路边也全程都有石栏杆铁链保护着。听说从前的山路,除了很险的地方以外,很多路段都没有这样的铁链,在山路上行走很多时候都是要手脚并用,四肢着地才行,现在却是方便了很多。

 

其实在山路上很多地方都有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开始还不明白它的意思,心想到山上来嘛,肯定是一边走路一边看风景的嘛。没有想到,真走起来的时候,你才领悟到这个提示的重要性。原来由于在行路的时候,自己都不由得要随时注意脚下的路况,根本就无暇来同时观看两边的风景。只有在停下来的时候才可能去欣赏风景,否则就会出现摔倒等事故。这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事情。

 

走了一段路后,来到一个山洞旁,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洞房”几个大字(图14)。相传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华山修行的萧史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华山西峰的石壁上凿出石洞,在洞内成亲结为夫妻,因而产生了“洞房”一词,并沿用至今,新婚夫妻拜堂后就要入“洞房”,这已经成了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继续前行到了金锁关。由北峰上山走向其它四座山峰,金锁关是必经之道,好像一把大锁锁住了这唯一的通道,这就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金锁关这里的铁链上更是挂着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铁锁和红布条(图15),似乎表明在金锁关这儿挂上锁,其祈求平安的愿望更加灵验。

 

从这里往下走是苍龙岭,此岭是在一条裸露的山脊上,山脊上的小路是上下山必经之道,路的两边均是悬崖。这山脊大约有45度的斜度,甚为险峻(图16),在上面行走非常危险,好在路两旁都设有防护铁链。一路上除了很多下山的人外,还有一些人背着背包上山,他们都是为了在山顶观看明晨日出的年轻人。苍龙岭东边的斜坡面上有一条栈道可以通到索道站,但是挺危险的,只有很少的人从那里过去。

 

在一个转弯的路口,一条小路的路牌告诉我(图17),这是原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小分队智取华山所攀登的那条无人行走的小道,从这里可以在新修的小路上下山,亲自体验智取华山的艰险。

 

时间已经近下午六点了,我赶紧向北峰走去。这时接到光瑜的电话,她已经在山下的停车场等我,让我快下山。我赶到北峰门(海拔1614.9米),照了些相后,便匆匆赶路,登上下山的索道。当我来到停车场时,光瑜已在此等了我好一阵了。原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洞房”处走散了。喏大的华山,众多的人群,也不好找人。我以为她总爱到处仔细观看走得慢,我也慢慢地走着等她赶上来,反正下山也只有这一条路,她总会走过来的,没想到她却先到了山下。坐上旅游车返程回到西安城内时,已经晚上十点了。走了一天的山路,人也有些累,洗漱完便入睡了。

 

5日早上我们从永宁门开始(图18),来到西安古城墙上游览。现在的城墙地处西安市中央,从地图上看,城墙为横长方形,围绕一周近14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它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座主城门,门上有城楼,分别是东边的“长乐门”,西边的“安定门”,南边的“永宁门”和北边的“安远门”。取它们的字首组成“长安永安”。西安在古代叫长安,一直为历代王朝沿用,在元代时才改名为西安。“长安永安”是表达帝王希望长安城永世安宁的愿望。这四个城门度建有瓮城,,南面永宁门还建有一座月城及吊桥,对永宁门加以保卫。除去这四座主城门外,城墙的四方还有十三个城门,但这些门仅有门洞,上面并没有城楼。分别叫含光门、朱雀门、和平门、建国门、尚武门......等等。

 

 

来到城墙上面,它有十三米多宽,如果汽车能上来的话,在上面跑起来绰绰有余。很多中外游客骑着自行车在城墙上跑。我俩到租车处,也想骑车花两小时在城墙上跑上一圈,工作人员问了我们的年龄已经超过六十岁,他们说为了安全起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不可以租车。这使我俩很扫兴,只好在城墙上走一走,看看有关城墙的知识介绍。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登楼马道等一系列军事设施,作为有着完整严密的古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形制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城墙,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在原唐代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有六百年的历史。皇城是内城,皇城以外还有整个长安城的城墙。历代城墙示意图表明,唐代城墙远比现在这个明代城墙的范围大得多,而汉代城墙又比唐代城墙范围更大。由此可以想像两千多年前长安古城墙的规模是多么宏伟壮观!

 

晴朗的天空下,热浪滚滚,几丝云彩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耀眼,看着它们似乎变成几个年青女子正在跳舞(图19),跳着杨贵妃跳的著名的、已经失传的“霓裳羽衣舞”。正是“此曲只得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南门的瓮城里每天都定时有几场古代将士队列行进的表演,我们正好赶上一场演出。演员们身着唐代官兵的服装,手执兵器,在大唐音乐的陪衬下进行着队列变化表演,时而为进攻阵势,时而变成防卫阵形,展现着古代世界强国大唐帝国的威武雄壮气势(图20)。

 

在城墙上,看到很多砖上都刻有字迹,仔细看去,字迹都一模一样,我们问工作人员这些字迹是否有人故意刻上去的,是否破坏了古迹,他们说,1983年时,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古城墙,决定对城墙进行一次整体维修,让陕西各地生产城墙砖,这样各地生产的砖上都有产地的地名和年代,如“户县一九八三”字样。这是政府行为,不是人为的破坏,不是城墙砖被破坏了。看来是我们多虑了。

 

从城墙下来后,我们走了两条街,来到钟楼游览区。钟楼在西安市的中轴线上一个主要大街的十字街口上。它座落在这个路口的中心位置上,是西安市地标性建筑物(图21)。它是一个四方形的三层楼建筑,钟楼上有两口铸铁大钟,故而得名,古时它用来报时。钟楼西边的西大街上有一古建筑大楼,这就是鼓楼,这是在鼓楼上,四面放置有数十面大鼓而得名(图22)。与钟楼一样它也是西安市地标。上到鼓楼去,鼓楼的殿堂里有各种式样鼓的介绍,也有鼓乐队的表演,不过我们没有碰上演出时间。另一个大厅里有古代家俱的展览,我们看了一下,发现有些清代的家俱桌椅和我家的十分相像。问工作人员,知道这些家俱以前在一些大家庭里都是有的。文革时期很多都被抄了家,这里的家俱很多都是从那里收集来的,现在用来作为古代家俱展览。

 

 

 

在鼓楼上可以看见不远处的钟楼,它俩遥相远望,都是西安的城市形象代表。

 

我们来到鼓楼后面的回民小吃一条街,找了一家有陕西代表性的面食店,要了两碗有西安特色的面食:Biangbiang面。这个Biang字非常复杂难写,一首歌谣说出了它的写法:“一点飞天上,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弯个勾勾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图23)其实跟四川有一个字是十分相像的,这个字四川人大都晓得的。

 

一个年青厨师正在做面,他拿起一小块面团在手,双手将面团拉长,像抻面那样越抻越长,然后把抻长的面片中段往案板上摔打(图24),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西安人就以它发出的这种声音命名了这款陕西特色面食。原来这个字是个像声字,字典上是查不到它的。面条本身不错,只是那种北方口味的味道,远不及川味面食好吃。其实我一到咸阳机场就看见一个餐馆是我熟悉的名字:“龙抄手”,川菜早已走遍天下了。

 

陕西也有它的“八大怪”,向人们介绍陕西的民间习俗:“帕帕头上带;锅魁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一道菜;秦腔吼起来;盆碗不分开;面条像裤带;凳子不坐蹲起来。”我们在这里几天的时间,经过导游的介绍,我再给它加上一怪:“非常、十分、很字都叫太太”。陕西话有把副词放在一句话末尾的习惯,他们说:“我非常喜欢你,十分想你或者很想你!”这句话时,按照他们副词后置的习惯说法,这句话说出来就十分可怕了。他们与客人见面时说:“我想你太太!”这让外省人听后,吓了一大跳。其实这时只要回他同样一句话“我也想你太太。”就没事了。他听了会热情地握住你的手,或者更热情一点与你来个拥抱。记住哦!以后在陕西,听到当地人说这样的话时,不要以为这是他占你的便宜,这只是他们表达对客人的一种热情的情感而已。

 

下午,我们来到小雁塔,它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敕令修建的四座皇家寺院之一(图25)。唐代长安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寺庙在这里多达百余座。小雁塔与大雁塔(慈恩寺塔)一样都是著名的翻译佛经的重地,是翻译传播佛经的重要场所。小雁塔有十三层塔楼,我们在塔楼里逐级而上,越到上面塔身越窄,最后钻出了塔顶。为了安全,塔顶四周都设置了铁栏杆。整个塔身高达四十三米。寺院内有一钟楼,楼外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造的大铁钟。钟身秀丽,钟声宏亮,我们试着撞击钟口,果然声音清脆宏亮。古长安八景现的“雁塔晨钟”指的就是它。

 

离开小雁塔后,我们来到市区内的音乐喷泉广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有几十米宽,两百米长,足足容得下两个足球场。无数的水柱随着中外世界名曲的音乐,变换出层出不穷的水幕造型,跳着啊娜多姿的舞蹈,吸引无数人在此驻足观赏。广场不远处的古老的大雁塔静静地看着它们的表演,两相映衬着时空的变化,古代和现代两种文化在这里产生出强烈的对比!(图26

 

夜里走在西安的街头,半个月亮已经爬上来了。大街中心的钟楼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美丽多彩,好像晶莹剔透一般。远处的城墙在灯光的妆扮下,城楼、垛口等城墙的轮廓及护城河中的倒影十分清晰,古老的西安城展现出她妩媚的一面。

 

我们住在南门永宁门旁边的湘子庙街上的一个旅舍。街口有一座“湘子门牌坊,街头就是湘子庙。湘子庙是韩湘子修行的地方,相传韩湘子是唐代大文人韩愈的侄孙,他在这里修练成真,列于八仙之内。这里就成了湘子文化的发源地,呈现着道家文化风范。(图27

 

几天的时间相当短暂,而西安太多太多的古迹、遗迹都无法一一去了解、观赏,我们所见到的只不过是它们小小的冰山一角,对于要了解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过这样也好,为今后再次来西安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借口。

 

再见吧!古老的西安城,等着我们以后的再次到来吧!

 

Y.G.X.    201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