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华西,共建家园”征文

 

文化厚土·医学文明之路

 

东方有圣西方圣,大道一凿堪通。华西医院(医学院)递嬗与发展的故事,是何因又从何时何处开始的呢?故事的起因是一群西方医学传教士。

十九世纪末,启尔德、甘来德、莫尔思、林则一群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西方医学传教士逆长江而上,传教士们并未过多的领略三峡两岸鬼斧神工般的壮美景致,而落户成都。于是,在英国金斯顿王后大学取得医学博士的加拿大人启尔德医师于一八九二年在成都四圣祠街创办了成都的第一所西医医院——仁济男医院。一八九四年,美国人甘来德医师在成都陕西街开设存仁医院。仁济、存仁医院的创办是华西医院(医学院)递嬗与发展故事的一大源头。

一九一○年,一所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综合性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华大),诞生在成都南郊的华西坝上。时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的蔡锷将军有祝词:“立国之本,日富兴教。富以厚生,教以明道。……文明古国,中华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师。宏维西贤,合炉冶之。我来自滇,共和是保。戊马倥偬,未遑文教。瞻望宏漠,深慰穷喜。我有子弟,何幸得此。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一九一四年,华大医科创立。一九一七年,华大牙科创立。启尔德、甘来德、莫尔思、林则等西方医学传教士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医、牙科的创始人群体。仁济男医院、存仁医院随之成为华大的教学医院。华大医、牙科的创立是华西医院(医学院)递嬗与发展故事的另一大源头。

故事顺着讲下去,华西医院(医学院)走向现代医学文明的步履也愈加笃实、清晰起来。

一九二九年,华大医、牙科联合成医学院。设内、外、妇产等14个系。医科曾接收过美国及东南亚、香港地区的学生。当时,对此有高度评价:“华大医科对华西各地的医学事业起了奠基作用,也是华大影响最大的一个专业。”一九三五年,教育部称:“该校办理,尚具基础,医牙科成绩特著。”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的中央大学医学院(中大)、金陵大学,济南的齐鲁大学(齐大),北平的燕京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等六、七所名牌大学相继到华大落脚栖身。“华大、齐大、金大、金女大、燕大”五教会大学联合办学,使华大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办学办院促进了华大的大发展和四川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近十年间,华大逢到了促使自身发展的历史盛时。这是华大递嬗与发展故事中最为生动难忘的部分。大师云集,名医荟萃是当时华大的真实写照,一九三八年冯玉祥将军在华大的演讲中也有“联合办学共赴国难和大师云集一日之盛”的话语。且不说文科蒙文通、吕叔湘、冯友兰、梁濑溟、肖公权、陈寅恪、吴宓、李方桂等一批大师级学者,也不说理科李晓舫、蓝天鹤、周太麟、曾远梁、魏时诊、刘承利、赖普吾等专家权威,单医药专业就汇聚了一批精英:内科学家戚寿南、外科专家董秉奇、神经学家黄克维、病理学家侯宝璋、解剖学家张查礼、牙科博士黄天启、公共卫生学者陈志潜等泰斗级人物。冯玉祥将军在他的演讲中还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内迁高校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谈资,说西北大学所在地陕西城固生活最差,是“地狱”。重庆沙坪坝条件一般,是‘人间’。华大条件最好,被誉为‘天堂’。

一九三八年,“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成立。同年,华大医科楼(东)与牙科楼(西)的中央部楼完工,使医、牙科楼连成一体即现在医学院的主楼——第八教学楼。与此同时,华大医院着手筹建。一九四六年,华大医院竣工,并与医牙科楼连为一体。至此,这座东壤大学校区、西望武候古祠,南接葱茂田园、北邻秀水锦江,中西合璧、古曲式建筑群体——医药城堡玉立于华西坝之上。翻开《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影录》就可觅着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尽收医药城堡全景的历史照片。华大之名日盛。

在抗战胜利时,大师级文史学者陈寅恪曾面对华西坝的钟楼、迎着荷池送出的清香,呤咏心韵;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年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第二故乡华西文化厚土,大师别时也依依。

钟楼下弓形荷花池旁的桂树林中有一座由在抗战时期联合办学的各大学校友于1995年捐建起的“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办学纪念碑”。纪念碑由两部分组成:前部是镌刻纪念铭文的梯形石碑;后面为一段象征性城墙,墙面上嵌有五块形状各异的红沙石。城墙象征着从志成城的抗战决心与精神,五块红沙石代表联合办学的华大,齐大、燕大、金大和金女大五教会大学。纪念碑的建立,为抗战时期的联合办学竖起了永恒的历史记忆。

华西医院(医学院)走向现代医学文明的步履风雨兼程,峥嵘岁月稠。一九五一年名为华西大学医院(医学院),一九五三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系),一九八五年又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二○○一年再次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在走向现代医学文明的一百一十五年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华西医院(医学院)虽经历了四次更名,每次更名也打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但大学综合性教学医院(医学院)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的基本性质与位置始终如是。在这期间,有一大批为华西医院(医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从医执教的岁月里勤苦耕耘、作出了卓著贡献的专家学者:曹钟樑、吴和光、乐以成、杜顺德、杨振华、陈钦材、萧卓然、刘昌永、曹泽毅……他们中有的健在,有的已辞世。

开放改革的强劲春风将华西这片文化厚土吹润得生机蓬勃。一九九三年后的十多年间,华西医院(医学院)又迎来了一个历史发展盛时。这是华西医院(医学院)在递嬗与发展故事中又一个高潮。

利器善事。一九九六年,外科新楼、信息楼拔地而起后,金卡·国际医院、第一住院大楼、门诊新楼、第三住院大楼、科研实验楼和新教学大楼相继竣工。至此,华西医院(医学院)的建筑已形成三大格局:中西合璧的古典建筑区,以簧门、办公楼和第八教学楼为代表,花园式门诊、住院部现代化建筑区,由门诊新楼和第一、二、三、四住院楼组成;高新科学技术研究孵化园区,由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楼和科研实验楼构成。与此同时,先后购置了价值为6.3亿人民币的医疗、教学、科研、检测实验设备和仪器。管理已从粗放逐步迈入集约。开放床位达4,300张。

华西这片文化厚土人杰地灵,耕耘执著。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这个笼头,重组并整合人才资源,把握医教研及管理的方式与规律,创造人尽其才其用的人文氛围,赴外:考察、学习、引进;外来:讲学、交流、合作。双向往返,加强了国际、校际、院际的交流与合作,视野投向亚洲、欧洲及世界。华西医院(医学院)加快加大了走向现代医学文明的步履。

至一九八三年华西医院(医学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内首批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GCP中心以来,基地/GCP中心已有抗感染、抗肿瘤、抗精神病及戒毒药物等10多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从事药物临床研究的专业。

至一九九九年华西医院(医学院)被国际Cochrane协作指导委员会批准为协作网第15个中心(中国与国际协作网唯一接口)——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以来,华西医院(医学院)获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73”、“863”项目等纵向课题1000项,获经费近2亿元人民币;横向课题也逾800项,到位经费逾5,000万元;获国家、省部级和市级各科技成果奖逾100项,2005SCI论文和MEDCINE收录论文数位于全国医疗机构第一位;主编并公开发行《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等9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华西医院(医学院)年门诊量达200万人次,年手术量逾40,000台次、连续数年来位居全国之首,年出院病人超8,000人次,平均住院日年趋缩短。

2006年,华西医院(医学院)又将战略目标定位于建设国家疑难重症诊疗中心,高等医学教育国家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医学院·医院和以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性健康维持网(HMN);努力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准的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药科技人才,竭力为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华西医院(医学院)115周年华诞将临之际,我们可情深意浓地写下这样的话语:百年华西筚路蓝缕回眸留心香,世纪名院扪参历井展望诉衷情。

 

院办·唐力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