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华西坝近代建筑群 

  

张丽萍   郭勇

 

华西坝近代建筑群,由数十幢风格各异的建筑组成,在全国都出了名,甚至被称为“建筑史上的杰作”。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华西校区,确实无处不在显示它那优美而又独特的神韵。这里的大小楼群,历数十年沧桑容颜未改,生动地展示着这座百年校园的风华绝代。

 

从“中园”到“华西坝”

 

  华西校址,为古代名苑旧地“中园”。五代时这里叫“梅苑”,有百年老梅伏地如龙,称“梅龙”,是王建的蜀宫别苑。陆游也曾游此,曾记叙“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多梅花,百余年古木。”从晚唐到两宋时期,成都城南,东起合江亭,西至南台寺以西,有大片梅林,形成了梅林花海,香风十里与古城相影映,而锦江清流又纵贯其间,可渔可船。可惜的是,一片大好的梅林,经元、明两代后便毁灭了。

  至清末,外国传教士来此购地建校,已是香影难觅,宫苑无存,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旷野。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这里便有了“华西坝”的名称。

  由于学校位处锦江之滨,屡遭水涝侵扰。传教士们便忙碌开来,他们带来的地质、地理知识,园林、建筑技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填平低地,挖掘堰渠,开辟出当年成都最平坦的道路,道路两旁栽种上了适宜成都气候、土壤的树木,有的树苗千里迢迢来自西洋,如法国梧桐。

  一条建筑的中轴线呈南北向,横穿整个校园:南起钟楼,中间经一宽阔的河渠,止于北校门。大学的主要建筑物平衡对称地排列在这条中轴线左右。

  当时在校园中部,有一片传教士用高价也购不得的土地,常常引发学子们的奇思异想。坝子中部的这户人家,占茅屋数间,竹林数垄,猪圈、粪池、烟囱各具农家特色,时而在沟边上洗锅、洗坛罐,时而在桠枝上晒裤、晒鞋,为坝上增添了不少野趣。

 

 

中西合璧的建筑

 

将中国古典形式(飞檐、斗拱)嵌入西洋建筑,及至将中式屋顶与洋楼结为一体,有比华西大学更早的建筑如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岭南大学的马丁堂。以“中西合式”作为学校的整体风格,且规模宏大,华西大学应称得上开先河。

  华西校区近代建筑多为1925年前后十年间兴建落成,事务所、图书馆、万德堂,尤以精致完美、崇宏壮丽著名,堪称近代成都建筑的典范之作。而它们的样式、风格,在当时就被奉为典范,被认为在中国独一无二,并也被中国其它大学所采用。

  全校图样由英国著名建筑家罗楚礼(FredRowntree)设计绘制,伦敦许多重要的建筑物都是他的不朽之作,而中国内陆的华西协合大学,则是他的又一杰作。1912年,在大学理事部的邀请下,罗楚礼偕其弟同行,先到北京考察中国古典建筑,再来成都对川西一带地方建筑和校园基地进行测量和研究后,设计出了中西结合的建筑蓝图。

  这位来自英国的洋人,却没有照搬西方建筑模式,也没有模仿希腊神庙或哥特式教堂,而是颇有远见地依照中国传统平衡对称的建筑原理。尤其是在外观上,着力表现中国特色,借鉴川西民间庙宇与民居屋顶,青砖黑瓦,间以大红柱、大红封檐板,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顶,两坡、四坡、攒尖、腰檐等手法运用自如。屋脊、飞檐上点缀以远古神兽、龙凤、怪鸟,檐下以斗拱为装饰,给人以神秘古朴的东方美。

  尽力渲染东方色彩的同时,也煞费苦心地融入了西式风格,如砖墙、玻璃门窗、拱廊,以及西式浮雕装饰等。如事务所里,就可以看出里面是一个西式的教堂;而钟塔上,中式的楼顶又配以西式的时钟……如此这般,使东西方建筑元素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显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经过20多年的精心经营,华西校园已颇具规模。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西坝风光已远近闻名,不只是成都的名胜,亦令四方人士所神往。一位大学校友曾对坝上风景作了这样的描绘:“坝上小楼房星罗棋布,全是西式小别墅,往往还自带小草坪,围以花木藤蔓。洋教士、洋婆子、洋娃娃一把逍遥椅坐在草坪上,看书报,晒太阳,真够惬意。这样的生态在成都当年,另有风致。”

  花园洋楼、坪茵远树、野墅横溪……华西坝的幽雅、美丽,曾经留下了人间天堂的溢美之词。

  华西坝近代建筑群,最盛时多达70幢,保存至今有二十多幢。这些近代建筑群,不仅得到几代人的精心维护,而且历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建于1920年的万德门,被誉为华西坝上最具“生命活力”的建筑,1960年成都市人民南路工程所需,万德门从原址迁建到现大学东区,一砖一瓦,均按原貌重建,使这座精美的楼房保存下来。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建设部将华西近代建筑列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20013月成都市公布的第一批文物建筑中,四川大学有两处,一处是位于西区校园的行政楼,一处便是华西坝建筑群中的八幢教学楼。近年来,华西校区还被列入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