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帖 52Q 贾安琳 Dina

 

 

记得七十年代住北门铁路单身宿舍时,曾经有空访问过当地老者了解历史。他们说,修建于清朝末期。庙子早期用于供奉城隍菩萨,香火很旺,一到敬香时间连华阳县的人都赶来。军阀战争时期一些北方人(河南陕西等)艺人来川最早的群居地,还有开不少川外各式民间特色小吃店……。

  

 

 

我半月前去那里配电池,也是应有尽有,啥都有。不过听说不久后要搬了(何处尚不知),心生可惜……。

 

成都是一个电子元件的宝地,东郊有很多电子元件工厂,全是国营的大厂,82信箱、6号信箱、7号信箱、68信箱等等,成都周边还有一些信息厂,这些都是直属四机部的中央企业。成都市也有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6厂多个市级的工厂专门搞无线电。既然有这么好的物质基础,喜欢无线电的人自然多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都喜欢无线电的动手族,没有人不知道城隍庙,没有人不去逛城隍庙。城隍庙在他们心里是个圣地,是个金矿。因为那里什么都有。

 

现在想来,这里是一个企业同爱好者交流产品零件的界面。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多余物资处理可不经过正规销售渠道,只须缴房屋租用费,节约出单位一些环节的生产成本,于卖家,有效回收了资金不说,又避开商业税及质量诸方面问题。于买家,价格上的诱惑乐意选购。真是不可言传的交易方式,何乐而不为?

 

城隍庙在成都北面,是个很大的院子,西边好像有一个冻库(是冻蛋仓库。成都国营饮食业的来源地,当然也是成都副食品票证兴起时供应蛋储藏地。——随着成都私营饮食的兴起、城乡副食品交流的开放,专管副食品的成都二商业局衰落了,此蛋库也被租以它用。直到最后仅剩一个仓库时,我还去那里去买冻蛋)。城隍庙的大门开在河边,面向东。大门口好像没有挂牌子,进门后至少有三个很大的四合院天井。那里是多个国营单位处理多余电子物资的地方。成都本来就是电子工业基地,原件厂、整机厂多的是。成都市的无线电厂就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还漏了我们无线电七厂,原先最早是做二极管、三极管吼头的那个电极的。后来是第一个以补偿贸易方式与日本合作生产录音机磁头的工厂(北京上海的厂都不愿和不敢尝试,仪表局就把当时面临倒闭的七厂整来做,结果整对佬)。还有无线电十厂(也叫成都继电器厂,在石羊场)、成都仪器厂,这些都是成都电子仪表局下属厂(罗克大哥和四哥就很了解的),更有82691076号、7号、68等等信箱厂 ,好像龙泉驿百合寺有一个无线电厂,往仁寿去的路上有个叫藉田的地方,好像也有一个有点大的无线电厂。一环路上面的成无一厂的知名度就很高了,里面当时有很多高手。

 

除了成都市的还有不少成都附近的信箱厂和铁路这些大单位都在里面有铺面,几个天井(天井好像是“两大四小”?)四周全是大小不一的铺面,很多铺面里是木地板,门窗也很中式,有的还有高门槛,庙宇的痕迹不少。当时那里都是单层房的院子。我这里加的内容,基本上是叙述1964~1986年间的事情,周边体育馆等新建筑楼房为九十年代初开始建立。最早的感觉是宁静,察觉来客不多,基本上是兴趣浓厚的爱家。人们就在庙宇安静的环境下,静静地各取所需、小声地咨询和谈论……。

 

逛城隍庙,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电子元件,当时还没有集成电路,更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全是散件。后来的集成整流模块只有指甲盖大小,4只脚,两只脚接交流,另外两只脚就是直流了。那时的弟兄们要用4只相同型号的整流二极管搭个桥式整流电路,再用电阻电容滤波,全是散件。城隍庙里有大小各异的各种型号的电子管,有3脚到78脚的各种电子管瓷座,也有各种玻璃壳、铁壳的晶体管,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无线电手册和材料目录里有的,几乎都能够找到。更有五花八门的各种电阻、电容,有(大功率)的滑线电阻体积比两个茶杯还大,更有一两个米粒大小的电阻。电容里的电解电容、糖饼电容、涤纶电容不仅形态大小各异,价格也千差万别。

 

 

你可以在城隍庙买到各种成品变压器,也可以买到做变压器的矽钢片,各种尺寸的E型矽钢片,你自己计算买多少片(每片1.5~2角钱不等。按功率计算所需截面积,叠成预定厚度),拿回去用漆包线缠变压器。当时不少人用手摇绕线机绕线圈,这种绕线机很小,可以固定在桌子上,好用也好借。当然线圈骨架也是自己做,绝缘纸要自己找城隍庙有击穿的大型电容器很便宜(那时商家很老实,负责地告诉你不能使用了,如果你不信,干脆用万能表测给你看!特价处理了),拆开取里面的油纸做绝缘用)。变压器用清漆浸泡做绝缘,晾干清漆时怕碰坏漆面降低绝缘,用细铜丝挂或者放在3个大头针尖上,减少漆面受损面积,漆面干固后,再对受损的线、点补漆。做得好的变压器非常漂亮,可以和工厂里生产的东西比美。后来才有成型的磁钢,它的高斯值比矽钢片高得多,当然东西也要贵得多。城隍庙可以买到各种粗细的漆包线、纱包线。成都附近有个西南电工厂,是上海中国电工厂的内迁厂,专门生产漆包线。

 

城隍庙里有各种固定件。当时没有印刷电路板,大家在电木板上用手摇钻打孔,没有手摇钻的也用细钉子和刀尖打孔,然后铆上很小的铜铆钉(一元钱一包,两百颗。同伴间买分了,可以用好久)挂锡,再焊元件,焊得好的板子元件高矮整齐,后来认识到焊锡膏,比松香省事多了。就是硫酸蒸汽味呛鼻,每每操作要暂憋气几秒钟。背面焊点大小一样并且呈球形。电木板背面的连线多用漆包线,为了连线不交叉或者少交叉,如真有交叉,就套上女孩子扎辫子那种彩色胶线绝缘,元件的布局很考脑筋,做得好的板子背面走线漂亮。(后来自己设计底版图,称上几块铜皮板,画上油漆,同样去那里买瓶三氯化二铁?溶液,自制“腐蚀电路”)没有无线电厂专业设计、用丝网印刷油漆而制成的印刷电路板子漂亮,功效一样。城隍庙可以找到各种尺寸的螺丝钉、螺丝帽,卡子,螺钉螺帽很多是铜制的,也有极少镀银的紧固件。后来成都把螺钉螺帽称为标准件,街上有专门的标准件商店,但当时只知道城隍庙里可以找到。在城隍庙里有各种厚薄的普通电木板、有机玻璃板、酚醛玻璃布板,这些面板全部可以开零,因为很多板子是厂里下料剩下的边角,遇到尺寸比较合适的还很便宜。那时没有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指示原件基本是各种机械表头。那时的黑色圆形表头多,方形的透明表头极少而且很贵,城隍庙可以找到各种表头。那时有人自己做万用表,即使不做万用表,找个盒子,安个(微安级)表头,弄个波段开关,焊几个电阻,装个电压表和电流表 这种人也不少,因为没有表没法调试电路。城隍庙里有三用表卖,早期震华500型双旋钮表多,直流每伏20000欧姆的阻抗,几乎不分流,真是好东西。后来也有单旋钮大表盘的,但是在柜台前看看的人有,没有听说谁买过,价格吓人。 (大约合当时几块上海手表或者自行车的价格)。

 

城隍庙的元件多分等级,特别是三极管。正品和处理品是大的区别,当然正品贵。三极管的放大倍数那时用色点区别,色点是三极管上一个小油漆点,记忆中色点有黑、红、绿、蓝、白各色,表示不同的放大倍数。有的也表示是军品印有J字(“军”字拼音首写字母。或其它字样,F=废),处理好管子上柜前,爱家之间有消息灵通者就相互通信息,第二天去排队买。大多数都是五十年代末国家从苏联采购的鍺型晶体管(成都电子企业用于研制通讯高端产品)。三年困难时期一些企业产品下马,各种(Б低频、Г 中频、П高频)管,每支处理价几分钱至几元钱不等。记得有一次排大队买很翘的П403,排拢了才发现钱不够,真懊悔。军品的质量当然好很多,做通电老化试验后再测试,结果差异很明显。处理品一般也可以用在不重要的地方,价格相当便宜是其优势。如果运气好,处理品里也可以碰到好东西,可能是厂里工人挑选时有遗漏吧,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朋友间就会多次提及,毕竟这种情况不多。城隍庙里的原件基本还是按个数卖,但是听说有人碰到过论堆头卖的,也有精灵鬼带自制仪器去批量挑选——刷拉克漆的木盒。内有相应电路,盒面配有微安表头及几种规格管子插座,按测试标号插进插座。好了,只需选择转动旋钮盘,几种参数即分别直观地读出(比万用表来的灵便多了)。用这种效率挑管子,让旁人看的咋舌!三极管、二极管、电阻、糖饼电容好像都有过,几毛钱一小盒,有几十个,好坏都有,自己拿回去测。只是听说没有碰到过。

 

   城隍庙里当然可以找到焊锡丝、松香、焊锡膏和电烙铁。焊锡丝和松香都可以开零,焊锡丝只有一种规格,没有现在很细的那种,现在很细的焊锡丝是焊印刷电路板专用的。各种瓦数电烙铁的电阻丝、紫铜烙铁头子也有卖,那时的电烙铁坏了都首选修理,不会丢掉,一是舍不得,二是你能够买到配件。困难环境让人琢磨节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材料,以最低成本完成自己作品最高利用价值。最重要意义还不止这些,是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这种优良习惯,使得一些华西坝子弟将好作风保持到今天,受益终生。

 

    经常去的铺子营业员已经熟识,进去后营业员会告诉你又来了什么新东西,营业员几乎全部是单位的职工,很内行,其中一些也是动手族。如果与营业员熟识,你需要什么零件,铺子里没有,他(她)们会说可能厂里有,让你过几天再来看看,给你带过来。因为是单位的门市部,是单位的职工,初时城隍庙铺子的营业时间与单位上下班相同,中午休息,两点上班。各个铺子也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把多余物资处理出去是其基本考虑,不过那时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做法,价格是单位确定的,营业员没有降价权,标标签上写多少是多少。也有些元件不值钱,也有些东西不便于计量,遇到这种情况营业员多给一点数量的情况倒并不少见。后来才知道,自己机关管辖十个下属单位中,有两个在此地长期租房设立展销窗口。

    逛城隍庙的大部分是男生,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三十几岁以上的也有,通常情况下,这些年纪大的很多都是单位的技术人员,是这个行道里的高手。当时不时兴什么本科生、研究生的说法,但他们里面在学校里专门学过无线电的多多,这些人不仅自己会动手,理论上还有一套。和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比起来他们是无线电这个专业里的行家里手。逛城隍庙的女生极少,寥寥无几的几个女士都属于行家里手那个群体的,听听她们在柜台前和营业员的对话,就不是等闲之辈。业余爱好者里当然也有高手,因为兴趣,虽然业余,因为兴趣当然刻苦学习,时间一长经验自然多多,个中高手比起一般的技术员或者工程师也不逊色多少。至于刚刚入门的大多数业余选手,水平就参差不齐了,差劲的连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都分不清楚,不过都是对无线电很有兴趣的人才到城隍庙逛。

     那个时候我可能是跑城隍庙里少之又少的女孩之一吧,因为我们的实习家庭作业是安装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我就切城隍庙买了已经有腐蚀好的标准电路板,回家后只需要按照自己需要的线路把部分连线的铜片用锉刀挫开,安上各种元器件就行了。

     我真的是业余的无线电专业,所以到毕业时也要对着书才能分辩三极管的三只脚。还有色环电阻也很难分辨,还有什么碳膜电阻、调谐器之类,总之把我整晕佬。故所以,女更怕入错行、男也怕娶错婆娘.

     那时候我也去跑过城皇庙的,第一个矿石收音机就是从那儿买的零件。后来被我弟接管了,成就了他的兴趣,后来真学了无线电专业。那时我弟也是迷上那地方了,他经常去那个地方买零件,先组装了黑白电视,后来又在106买了彩显,组装了彩色电视机,原来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噌电视,有了彩电以后,经常有人来我家看电视了,只不过经常要拿人撑到天线,不然里面的人要跳扭摆。

 

这真是一个大开眼界的摊子!

   直到今天,城隍庙这块地吸引我花不少时间去逛,可以说它真是大开眼界的摊子!不仅让好学的人有吸收新营养的机会,而且可以诱导外行去感悟工业知识可以比农业带来更多的文明和进步。特别是,亲手以低廉零件拼装成了适用品,这种欣喜是高价也难买的。甚至,由于这个实践过程的联想,派生出更多今后可以实现的梦想、为充实自信心打下基础。逛城隍庙除了能够找到元件,还可以找到关于电子的书籍和杂志,旧的杂志,旧的无线电书籍。比较受欢迎的杂志是《无线电》,里面有各种基本知识,也有比较时髦的元器件介绍和电路图。城隍庙可以找到各种收音机、落地音响、电视机的线路图。早时的杂志和书籍有以物易书、以书易书的交易方法,当然到后来城隍庙外面就有人专门出售电子书籍和杂志了。八十年代我在那里淘古典音乐磁带、九十年代起又常和朋友在城隍庙河边棚子里淘古典音乐盗版CD,淘海关打口的正版碟,最初很贵。从25元一张买起,直到后来降成6元,香港标价29.75美元“迈克-杰克逊正版”的时髦,在此可以低价到手。记得,记录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戴安娜葬礼所发行的《永不凋谢的玫瑰》CD版,在王妃葬礼后第三天后就滑进了我的CD仓……(连现场炮车压马路碎石细微的声音都清晰可闻)。甚至后来DVD的盗版,奥斯卡榜排名最新片刚一发行,就可在城隍庙游客手上看到 。在国际维护版权和反低价一片喊声中,也曾看见有老外用小型摄像机对着CD架子及顾客偷拍(多半作为取证材料),直到后来乱买盗版DVD,便宜得不像话。

   逛城隍庙经常碰到同学、邻居、朋友,或者并不认识但是因为经常在城隍庙碰到也就成为朋友了,那时没有人家里有电话,插一句:有!——看到过两台最早的美军手机(实则小型步话机),大约七八斤重,内设软天线可拖出挂在树枝上(据说是战场战利品,拿到东郊厂研究,因电池失效欲仿制不成功而处理),当时商家展为示,外接上大电池,通话还可以。当然,也处理有我军越战后淘汰的二十斤重背负式步话机,鞭状天线那种……;甚至一次还看到,厚十多厘米的米格19前挡风玻璃成品,处理价:460元。——那里真是一个开眼界的地方。

   当时没有手机这种通讯工具,信息的交流全靠见面时当面交谈。因此城隍庙是一个电子信息交流中心,大家见面时说的多是问你最近在安装什么东西,哪个铺子里又来了什么元件,交流交流新元件的使用经验和教训等等。确实,那时候人都叫朴实,都为共同的爱好碰到一起,说话多了就是熟人,管他年龄有多大差异。去的人几乎全部骑自行车和走路,那时不要说开汽车,坐公共汽车的都极为罕见。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买电子元件的钱就更要精打细算,这也是为什么处理品和积压物资受欢迎的基本原因。最开始自行车是可以骑进城隍庙大门的,可以一直骑到铺子门口,后来人多了车也多了,才在大门外左边有了个停车场,再后来这个停车场又小了,就在河边开辟了停车场,等到河边有停车场时城隍庙大门外面的河边铺子也多了。再后来河对面、街对面也有铺子了,再再后来修了城北体育馆,再再再后来整个城北体育馆也变为卖电子产品的市场了。

 

如果是单位需要元件,比如小改小革、修旧利废等小型的技术改革、技术革新等等,也会购买电子元件。当然都是买正品,如果能够买到军品更好。东风路东风大桥附近的西南无线电公司是首选,最早那里好像还要凭单位介绍信才接待。新华东路上的四川广播电台服务部也有元件卖。再后来红星路四川日报社南面有一个专卖电子元件的商场。1966年-1969年位于顺城街的“广播电台服务部”,经常也是爱家人多为患。其斜对面(体育场大门路口附近),还有一个电子交易市场,交换电子器件的,买黑市票证的,应有尽有。记得有个鼠眉鼠眼家伙测配对三极管很厉害,在交易上也特别精。有次看他有上海新出的微型可变电容(高出正常价二块二角钱),我很想买。转来转去谈了半天。就因为他不肯降一角钱,我虽放弃购进还懊悔了好久。这付长相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殊不知,我后来调木材厂做领导时,那个厂的总工程师居然就是!我们两人初见面同时一愣、又同时哈哈大笑:事隔几十年不知名的老相识!他也记得那次经历,还说那个电容始终没卖出去(为此他也后悔好久)没赚到钱。最后还是自己用,安了台超外差机子。

 

西门一环路附近的生产资料市场里可以买到铜皮、铜板,铝板,橡胶制品,标准件,电机,各种大工具。但是,不论单位如何牛气,具体买元件材料的人肯定会去城隍庙逛逛,当时的人,节约是一种习惯,当时的价值观念与现在的常态有大区别:不以钱财和穿着论人。只要哪个在技术上的经验适用,就以“老师、师傅”相敬。倒不在乎是否为公家办事,城隍庙里可以买到便宜的好东西。

 

那时逛城隍庙带的包包,几乎全是背包,手提包极少。大多数是书包,绿色多,蓝色少。也有背帆布工具包去的,工具包白色多,比书包大,比书包硬,厚帆布的,包的四周及包口和盖子边都用黑色的塑料皮(?)镶裹,相当结实叫电工包(工厂当电工师傅都有,用四年可再领一新的)提手提包的人也有,就是那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技术人员,当然只有黑色,而且包上没有商标,有一条拉链。在当时,逛城隍庙是一种嗜好,是一种习惯,很多人即使没有购买的计划,也会经常去逛逛。而且这种逛逛是专门去的,不是顺路弯一弯。很多人到城隍庙里逛一逛,看一看,问一问,真的成了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其实很多时候看的和问的一点也不重要,只要逛了一逛,心里就踏实了,好像了了一件事情。那时候时间多事情少,不像现在,事情多耍法多。那几年如果上午就已经完成工作了,下午去城隍庙逛逛是很多人的首选,那是一种享受。

 

看到后代拿个新版手机在问哪里好耍,时常想以自家经历同他来个比较。你们晓得什么是自己动手的乐趣吗?那台灰尘收音机就是独一无二的乐趣、独一无二的手工里程碑。说它土,全为我乐意所劳,沾满了年轻的手迹。拂去那时候失败的尴尬,又重现当年的收获。尽管造价低廉付出的辛劳脑汁可不少,决不比现在花钱去买一台来得低贱。因为,亲自学亲手做与价格和用场无关。它最明显的价值在于操劳折腾中莫名其妙的兴奋、在于当初体验怎样去做个踏实的人——那个真实而重要的过程。

 

“可能,你今后面临的台阶比老爸老妈要多得多、创造也许会大得多。这不奇怪,勤于思考又乐于实践的结果……。看到没有?这就是行将消声匿迹的城隍庙,以及由城隍庙带来渊源不解的往事——我们这代人走进社会最初踏过的一级石阶。”

 

   * 作者为吕帖,加添修改为52Q贾安琳Dina如果有任何华西坝朋友欲在这篇文章里增加内容修改,请用红色字体加上后将文章发给版主编译登载。

                                           、

                       201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