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西坝谱写和谐乐章的建筑大师

 

  -记华西协合大学的建筑设计师荣杜易

 

温江

 

 

1. 序

2. 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

3. 建筑学中的新工艺运动,

4. 荣杜易:被遗忘的“中国古建筑复兴”的先驱

5. 凝固的诗章: 华西老建筑

 

 

   谈论和研究华华西协合大学的老建筑似乎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时不多日,必有一篇谈论华西老建筑的文章或学术论文问世。 媒体及建筑史研究专家们,包括不少专业(!)研究华西老建筑的博士和硕士,大多会涉及到到一个“老”字及一个“新”字。老: 华西是中国最早由西人建筑师设计的完整大学建筑。新: 这个英国建筑师荣杜易先生设计的大学建筑开创了中西融合的所谓“中国新建筑”的先河。 华西老建筑的确是当今最完美的中西融合大学建筑群, 它创立了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不过, 迄今已发表的专著和报道都在“中西合璧” 这个关键要点上含含糊 糊,都不清楚华西老建筑的中西合璧是融合的何种西方建筑, 它显然与许多人认为的哥特式(Gothic)建筑沾不上边, 它也绝不是一些建筑学专家指出的什么都铎式(Tudor)建筑。 同样,华西华西建筑又是融合了中国的哪一方房屋,也是众说纷纭, 不得要领。更重要的是, 这些专家及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忽略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 即忽略了这位杰出建筑大师之所以成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

 

   的确,华西古建筑显然不能以简单的一句中西融合以蔽之, 它与协和,燕京,金陵等教会大学的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加中国宫殿式 大屋顶的建筑风貌全然不同,华西建筑远比它们丰富多变, 精美秀丽,它的中西融合,既简单,又绝对到位。简而言之, 它把庄重的宫殿式的大屋顶和川西古建筑的秀美和”张扬”( 成都人也常容易”惊抓抓”的) 巧妙地融合于西方建筑稳定的结构和最新的潮流之中。更精确的说, 它是注入了最新潮的“新艺术与工艺运动“建筑风格的独具特色的公谊会(贵格派)建筑和土生土长成都古建筑的成功融合产物, 是历史,文化,机遇,和天才的完美结合。

 

 

1.英国公谊会(又称贵格派)建筑师弗烈德·荣杜易(Fred Rowntree,1860-1927)

 

   华西建筑群的总设计师佛列德 . 荣杜易本是英国苏格兰的一个非常本地化的小建筑设计师,自学成才,也从没有读过科班的建筑学校。但他以小博大,成功击败了其他三个参与招标的,远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建筑设计师(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中标了华西协合大学托事部筹办的大学总设计方案。应该说,世上从无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仅凭机遇就可以拿到的成功。荣氏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与董事会非亲非故(当时行贿尚未成为做事业的时尚和必须),也不比别人有更高的艺术造诣。他独有的公谊会家族文化及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个人在公谊会建筑方面的的成功经历,使他当仁不让地拿下了这个投标。按中国古老的说法:一切的成功,都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之大成。

 

   荣杜易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公谊会家庭。公谊会(又称教友会(Society of Friends)或贵格会(Quakers),朋友会,等)是一个团体极小,但又对社会贡献极大的基督教派。公谊会教派虽不大,但它在建筑上的贡献却极具地位,不容小觑。举个简单的例子,百元美钞上的独立宫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国会山(也就是许多中国人所谓的美国”白宫”)就是最典型的公谊会或贵格派建筑。荣氏的一生设计,大都和公谊会的建筑有关。所以在建筑史上,他被定位为公谊会(又称贵格派)建筑师。他又成长于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新艺术与工艺运动”(简称新工艺运动)的高潮时期。独特的贵格建筑风格当时也大量采纳了新工艺运动的特色。荣杜易也是以此运动创始人莫里斯命名的英国新工艺协会的主要继承人和召集人,所以在建筑史上他也被列为新工艺运动建筑师。无独有偶,公谊会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特色非常一致,都讲究对称,平衡,注重平行线。而新工艺运动建筑的特色之一,除了回归自然,就是主张纳入东方文化的特点。固然新工艺运动仿效的东方,主要是指日本文化,不过日本文化的师傅,正是中国。荣氏在他接手的设计方案中,发现了中西特色的和谐,他把公谊会建筑中对称,平衡,平行线等运用娴熟的公谊会建筑特色,大胆融合进大学托事部要求的传统中国风格,得到了最天然的和谐与认可。他又不远万里,亲赴四川成都,实地采风,亲口尝试了本土梨子的第一口滋味。(西方媒体称此举为比“华西大学的宏大建校方案更为大胆的壮举”)他短留北京,再赴成都,把紫禁城的壮丽,与巴蜀的秀美,成功融于一 体。他还大胆,而且大量,把川西建筑的亭台楼阁融合于公益会西式建筑主结构之中。可以说,华西协合古建筑的结构比北协和的建筑更西方(全盘西式,正牌香蕉),外貌又比其他教会大学的建筑更中国,更乡土。这一切奠定了荣氏的设计方案最吻合华西校方的中西合璧的设计宗旨,他的方案是,也是唯一同时被西方校董会和中方士绅民众两者共同认可的设计方案。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荣氏方案的当然入选,就是一清二楚,落地生根的事了。

 

   一个外国人,在没有飞机的时代,靠轮船渡海,靠滑杆入川,路途就要花费数月之久。只在当地几周时间,荣氏就完成了整整一个大学的完全设计。相比另一个本土建筑大师(此人曾著文贬低华西老建筑,个中滋味,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花费了毕生精力与时间,绘图无数,却无法拿出任何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建筑来,人们不能不赞叹荣氏本人的艺术天分与造诣。是荣杜易的艺术天才,建筑经验和社会磨砺,加以他独到细腻的观察眼力和对异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共筑了华西老建筑得以成功的根本。如今百年已过,历经时代的磨难与摧残(在这里,用此措辞已太文雅),华西残留的老建筑正显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光华,更令世人瞩目。

 

   荣氏之后,还有若干西方建筑师在中国设计修建了不少的教会大学或市政建筑。他们不少在中国居住了更长乃至毕生的时间,他们或许比荣氏赢得了更响亮的名气,但是一个把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融合得如此精美和谐,把中国的宫廷建筑和地方民居与西方最新技术、新潮流融合得如此得体入骨,其唯一的中国作品就被冠以中西合璧的“里程碑”美誉的建筑师,荣氏无疑是唯一一人。

 

   在下面章节,老温将细数荣氏成功的历史渊源,简介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建筑学中的新工艺运动,以及远比建筑师荣杜易更加扬名天下的荣杜易家族。华西的老建筑乃至华西大学本身,独益于荣氏所在的公谊会。可以说没有公谊会的贡献和建筑风格,就没有华西协和大学和华西的老建筑。了解了公谊会对世界,特别是中国,尤其对华西的巨大贡献,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再小视这个弱小的,几乎被新中国消灭殆尽的曾经的朋友和恩人。作为对公谊会建筑贡献良多,也是华西老校园遗迹的构建人荣杜易的名字,也一定会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迹。

 

一, 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公谊会

公谊会

 

   公谊会(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多的被称为贵格会(Quaker,震颤者,也有人译为奎克),也有称为兄弟会,朋友会,兴起于17世纪,创始人是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 是基督教新教里的一个很小的派别。由于进入华西协合大学的这支差会来自英国,自称公谊会,所以本文将更多使用公谊会而不是贵格会的称呼。应该说,在世界上更常用的称呼是贵格会。公谊会信徒目前全世界只有几十万人,约占全世界二十几亿基督徒的万分之一,其中美国就占了一半,且大多居住在美东地区,尤其是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宾夕法尼亚州。所以宾州的首府费城,又叫贵格市(Quaker City)。二十世纪后期,公谊会进入中国传教,他们一支来自英国,一支来自美国。来自英国的一支,进入中国后,不远万里,纵深于地处西南边疆的四川重庆,成都一带。闻名中外的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的建立,就包含了他们的不朽功劳。大陆易帜后,公谊会的传教士和华人信徒们受到严厉的驱赶。大多被赶至台湾,本土几乎灭迹。文革后全国复燃的残存,估计仅到五,六十人。如同他们悄悄的来,又无声的去,公谊会在中国已如不曾存在烟云。当今的中国人,甚至包括不少三自爱国会的基督徒, 都对公谊会几乎闻所未闻。但公谊会留下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迹,正如玛雅或三星堆的遗迹,发光的东西永远是后人可以体会和回味的财富。

 

   公谊会的会徽是一个红黑双色八角星(图1,A),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公谊会救护队的标志。有传说红星与红十字会有点相似,在战争中救护时不致引起交战方的误会。有趣的是,和另一个族标和国徽为蓝色六角星的犹太人相似,他们都是地球上人数极少,而影响力极大的民众。如果你还是认为公谊会是闻所未闻的天外之物,那给你看一个全世界尽人皆知的东西,早餐食品桂格麦片的商标就是以美国贵格会奠基人彭威廉(William Penn)的头像来做标示的,据厂家说,这个头像代表了麦片的“品质和信誉”像贵格会会友一样诚实和可靠 (图1,B)。

 

图1. 公谊会(贵格会)的会徽(A),创始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和桂格麦片的商标(B)。

 

   公谊会是一个倡导平等,自由,理解的宗教流派, 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 该教会在历史上坚决反对奴隶制和一切战争, 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公谊会在两次世界 大战中坚定站在受害者一边,首创(公谊会)救护车系统(Friends Ambulance Unit ,FAU),并因而获二战后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图2)。公谊会 的反战是超政治的, 在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是否对日宣战的国会辩论会上, 唯一投反对票的议员就是公谊会议

 

图2. A. 1947年诺贝尔和平奖:公谊会救护车队,Friends Ambulance Unit (FAU)

 

 

2. B. 公谊会的驼峰运输队在中国。

 

 

 

图2. C.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公谊会的救护车队(FAU) 在云南保山。

 

员。公谊会对中国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在这里你看不到他们任何的功利与传教布道的意图与动机,你所能看到的只有自我无私的奉献和对信仰的坚贞与执着。

 

   公谊会在华为发展中国教育筹办的上百所中学,大学, 本文后面还会有更多介绍。在中国抗战时期,一个小小的教会团体,竟然送出了一支150辆车的运输车队和一支医疗救护车队(FAU),参加从印,缅向中国的抗战后方的物资运输和伤病救护。 抗战时在共产党驻扎的延安地区工作的的唯一一支外国医疗队,就是以公谊会的医生,护士组成的“公谊会援华医疗队”! 为救治一位八路军重伤员,医疗队长,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叶彼得医生果断抽出了自己400毫升血,救活了中国的战士。他的唯一自 豪地表扬自己话是:“小伙子,你现在的血管里也流着我们国际“朋友”(公谊会的英文就叫“朋友”教会)的血液了。勇敢地上前线继续战斗去吧” !他们挽救了成百上千抗日战士生命的事迹,几十年来鲜见报道,似乎在延安工作的外国人只有共产党的白求恩大夫。尽管公谊会的传 教士和中国教徒们在共产党执政后几乎被赶尽灭绝,在尔后的麦肯锡时期,公谊会仍然坚持公开反对美国的公开的反华, 反共行为。勇敢地签署了废除“排华法案”(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历时百年,专门迫害,鄙视一个特定民族( 中国人!)的丑陋法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先生,虽不是公谊会教徒,但却是在公谊会的大学 接受教育的。在中美建交上,公谊会两次组织国会和政要访华团。能够有勇气打破中美断交坚冰,亲赴北京,和 中央大国握手, 完成中美建交大业的美国总统,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公谊会/贵格会总统尼克松 (Richard Nixon)先生。这绝非只是一个偶然。

 

   公谊会讲究谦虚敬业,主张学术上的德艺双馨。 虔诚的公谊会教徒的子女多就读于公谊会自办的贵格学校。毫不奇怪,设计美国国会山大厦和华西协和大学校园的两位建筑师都是贵格学校 培养的优等生,而且都没有再上过建筑专科大学。所以贵格学校历来久负盛名,难怪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的子女,都选择在私立的贵格学校学习。 历史上公谊会在科学上的贡献也颇大,举个例子,作为科学界最基本的计量单位道尔顿(例如,氢原子质量为1道尔顿 ,胰岛素分子量为5,800道尔顿)就是以公谊会科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命名的,而医学上最经典的淋巴瘤就是公谊会医生何 杰金(Thomas Hodgkin)发现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由于公谊会主张自力更生,推崇集体生活,在居家, 建筑方面贡献良多。我们天天要用的洗衣机,圆盘锯,就是美国的贵格会友发明的。